寶寶兩周歲起時結巴時好,原因何在?
寶寶從兩周歲開始這樣,只是有時候結巴,一個時間段結巴,比如結巴兩星期,中間有一個星期不結巴,后來又結巴,結巴的也不厲害,怎么回事?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玲 主任醫師
河北省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內一科
-
寶寶兩周歲起有時結巴有時正常,可能是語言發育階段的正常現象,也可能與模仿他人、心理因素、腦部發育、環境變化等有關。 1.語言發育階段:兩周歲寶寶語言能力尚在發展中,詞匯量有限,表達不流暢,可能出現結巴。 2.模仿他人:若周圍有結巴的人,寶寶可能會模仿其說話方式。 3.心理因素:緊張、焦慮、壓力大等心理狀態可能導致結巴。 4.腦部發育:大腦語言中樞發育不完善,影響語言表達的流暢性。 5.環境變化: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如搬家、換照顧者等,可能讓寶寶感到不安,影響說話。 總之,寶寶結巴的情況需要家長密切觀察。多與寶寶交流,鼓勵其慢慢表達,營造輕松的語言環境。若結巴情況持續加重或長期無改善,建議及時帶寶寶到正規醫院的兒童保健科或康復科就診。
2024-12-17 17:1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 口吃分為暫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暫時性口吃是一種發育性口吃,也就是幼兒初學說話時出現的口吃,很多孩子在三歲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兩三歲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起步階段,他們掌握的詞匯量少,表達能力有限,而生活范圍的擴大對整個世界的好奇又讓他們急著向大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語言表達又跟不上,因此表現出猶豫,吭哧,停頓和重復.應該說,這時的口吃是兒童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說話不流利的現象會逐漸消失. 而有些孩子四五歲時說話仍結結巴巴的,這種良性口吃需要家長耐心矯正,兩年到三年內多可消失.而五歲之后出現的口吃,就比較頑固了,除非進行持續有效的矯治,否則孩子會一生口吃. 心理,生活習慣導致孩子口吃導致孩子口吃的原因較為復雜,一般與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緊張,驚嚇,生病甚至模仿都會造成口吃.孩子的“吭哧”和真正的口吃還是有區別的,主要在于有沒有口吃的心理預期,也就是那種在開口說話前害怕自己會口吃的恐懼心理.這種心理預期是真正口吃的標志.正常人說話時,每幾分鐘就會結巴一下,但正常人對此并不在意,會繼續平靜地表達.口吃患者就不同了,他們在說話前就知道自己要口吃,而且非常害怕,說話格外吃力,尾音拖得很長,甚至有擠眼睛,甩胳膊,拍大腿等多余動作.孩子結巴,家長應“聽而不聞”“孩子‘吭哧’時,家長不要說‘別著急,慢慢說’.”應該先靜心觀察一段時間再說,如果孩子只是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越急越講不清楚”,這是孩子的思維超前于語言的明顯表現.孩子說話時,家長不要提醒,不要催,而是應耐心傾聽,也不要說不急,不急,慢慢講”這類話,這些話同樣會增加孩子說話的心理負擔,暗示其說話“有問題”,孩子會在這樣的暗示下變得緊張,更容易口吃.平時,可以讓孩子朗誦詩歌或講故事,讀書的速度放慢些,這樣就能減輕孩子的急躁心理.不過,也不能輕視孩子結巴,“口吃越早矯治效果越好”. 有數據表明,童年結巴的孩子到成年后只有少數會成為真正的結巴.有些家長對孩子兩三歲時說話結巴不以為意,認為是正?,F象,等孩子大些自然就好了,可口吃卻“持續”下去,等孩子七八歲時,家長才帶孩子四處求醫,此時矯治的難度就相對增大了.因此,如果初學說話的孩子,其結巴現象在一段時間后沒有好轉或加重了,甚至出現多余的伴隨動作,則必須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測試,如果測試結果表明孩子是真正的口吃,就要盡早進行矯治. 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誦課文,這樣的孩子多數是個內向的,要多表揚孩子,要他有自信感.
2013-06-23 07:0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病情分析: 您好,根據您所說的情況,孩子說話結巴,可能是孩子正學習說話的過程中,比較急于表達,但是還不知道怎么說,才導致的。意見建議:您好,建議您平時多教孩子說話,多跟孩子交流,慢慢的就能改過來的。
2013-06-20 07:0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路濤 副主任醫師
連云港市中醫院
三級甲等
皮膚科
-
你好,這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兩歲至三歲的年齡思維迅速發展,往往會出現階段性的口吃,過一個階段,隨著語言能力的進步,口吃現象會逐漸減少最終消失。祝寶寶健康。
2013-06-18 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