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思純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胃疼應急處理辦法包括調整姿勢、熱敷、按摩、服用藥物、避免進食等。當身體感到不適時,務必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指示進行診治,不宜自己隨意用藥。
2018-11-20 15:23
1.調整姿勢:可采取屈膝側臥或半坐臥位,放松腹部肌肉。
2.熱敷: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在胃部,緩解痙攣。
3.按摩:輕柔按摩胃部,順時針方向,促進胃腸蠕動。
4.服用藥物:如奧美拉唑、鋁碳酸鎂咀嚼片、顛茄片等,但需遵醫囑。
5.避免進食:暫時停止進食,減輕胃部負擔。
胃疼原因多樣,應急處理后若疼痛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內科就診。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要開中藥處方的,有一種中成藥叫龍膽瀉肝丸,你可以試一試
2014-04-24 18:2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問題分析: 你說的情況應該是不好的習慣引起的,由于喝酒引起肝郁,腎陰不足,脾虛。起痘痘,口苦都是肝郁引起的。其實藥物不是重要的,養成好習慣才重要意見建議:你說的喝一些薏米,紅豆粥是很好的,對于健脾利濕排毒很有功效。應該注意少喝酒,喝酒的害處很大,會造成身體的血管硬化,腸胃不好。可以喝一些決明子,仙靈脾泡水喝。用:薏米,粳米,酸棗仁,蓮子煮粥喝
2014-04-14 18:29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看中醫時,常會聽到醫生說“濕熱”。什么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么呢? 所謂濕,即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脾虛的人易遭受外濕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既是獨立又是關聯的。 濕熱是熱與濕同時存在,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 濕熱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后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 治療濕熱證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等;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參、白鮮皮等;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蓄等。 內熱往往依附濕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油膩食品、甜味品以防傷脾不化濕。
2014-04-14 18:2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小紅 醫師
山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綜合內科
-
濕熱體質的患者一般的調體方法為分消濕濁,清泄伏火。調體要點為宣疏化濕以散熱,根據“火郁發之”之理,可于瀉火解毒、宣疏清化。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可多食甘寒、甘平的食物,如西瓜、荸薺、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絲瓜、葫蘆、冬瓜、藕、海蜇、綠豆、赤小豆。
2014-02-26 19:4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培培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濕熱體質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膽,清熱祛濕。減少熬夜的次數,保證睡眠質量。另外,有空練練氣功、瑜伽、太極這些舒展筋骨和身體的運動,非常適合濕熱體質的人。同時,注意盡量避免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衣著盡量保持以寬松為好。
2013-12-20 10:1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