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仕年 主任醫師
江蘇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推拿科
-
脾胃濕熱受飲食、情緒、生活習慣等多因素影響,調理方法包括飲食調整、情緒管理、中藥調理等。面對身體的不適,最明智的選擇是立即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確保安全有效。
2018-11-27 14:56
1.飲食調整:飲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膩、甜膩食物,避免飲酒。
2.情緒管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焦慮、抑郁,以防肝郁化火。
3.生活習慣: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4.中藥調理:可用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燥濕的中藥,但需遵醫囑。
5.食療方法:如用薏米、芡實熬粥,也可適量飲用綠茶。
脾胃濕熱的調理需要綜合多種方法,長期堅持,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榮偉 醫師
山東省立醫院
三級甲等
耳鼻喉科
-
養成每天清晨空腹一杯涼白開的好習慣,多吃水果蔬菜五谷雜糧,要按時吃飯飲食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油膩食物,甜食,油炸類食物,堅持使用清水洗臉是很好的
2014-01-12 14:19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可以用中醫方法調理。 因為要經常面診調整方藥,建議你到當地中醫醫院看看。
2013-11-27 07:4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綜上所述,考慮脾胃失和氣血不通,中醫認為脾主升清運化,合肌肉主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失健運。則運化功能失調,致脾胃不和,氣虛血滯造成上述癥狀.清淡飲食,多吃豆類及蔬菜,少吃肥甘厚味,辛辣食品,也可中藥調養,可服健脾養胃,利水滲濕的中藥,如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等.
2013-11-22 07:4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你好,脾胃濕熱,病證名。亦稱中焦濕熱。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癥、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后,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建議在當地醫生的指導下結合臨床確診治療!
2013-11-19 07:4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林潔港 主治醫師
滁州口腔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根據你說情況應該健脾祛濕,清熱利濕,可以服用中藥調理看看,清中湯加減平時飲食以清淡為主,忌辛辣刺激油膩食物,注意衛生。
2013-11-18 09:3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