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成成 主治醫師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肛腸外科
-
患者好,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俗稱“小腸串氣”,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手術復發疝、白線疝、股疝等。疝氣多是因為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過肥、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哭等原因引起。
2019-01-23 13:26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從癥狀描述上看有疝氣可能,不過也可能是鞘膜積液等疾病。還是建議到醫院外科就診,做個彩超,可以明確診斷。
2013-10-15 15:5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幼兒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溝部位有可復性腫塊,多數在2~3個月時出現,也有遲至l~2歲才發生。小兒疝氣一般發生率為1-4%,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4倍,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于兩側。小兒疝氣有可能會在出生后數天、數月或數年后發生。通常在小孩哭鬧、劇烈運動、大便干結時,在腹股溝處會有一突起塊狀腫物,有時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壓時會自行消失。一旦疝塊發生嵌頓(疝氣包塊無法回納)則會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發燒,厭食或哭鬧、煩躁不安。小兒疝氣發病初期,當幼兒平臥安靜時腫物可消失;隨著腹內壓力的繼續增高,腫物可下降到陰囊里。這時如果能解除腹內壓增高的因素,并讓患兒平臥,或輕輕地將腫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腫物則可通過睪丸下降時的那條通道返回到腹腔,腫物消失,這種情況稱為可復性疝氣。如果腫物不能返納腹腔,就會出現腹痛加劇,哭鬧不止,繼而出現嘔吐、腹脹、排便不暢等腸梗阻癥狀,在腹股溝或陰囊內可見橢圓形腫物,質地硬,觸痛明顯;嵌頓時間久者皮膚可見紅腫,若長時間腸管不能回納則有可能出現腸管缺血壞死等嚴重并發癥。人們平時所說的小兒疝氣,從醫學上講,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為男孩的睪丸是在出生前才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若鞘狀突在嬰兒出生后還沒有閉鎖,或閉鎖不全,反而成為較大的腔隙,腹腔內容物就會從這里突向體表,而形成疝氣。又因為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故右側腹股溝疝氣較多。當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氣,只是發病率相對低一些。由于嬰兒腹肌可隨身體的生長逐漸強壯,疝氣也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暫不治療,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疝塊突出時,及時將其還納,防止疝塊再次突出,發育中的腹肌還有加強腹壁的機會,使疝氣病有自愈的可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此期間,疝氣一旦發生嵌頓---疝氣包塊卡住,無法復位的情況,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復位,并盡快接受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疝塊會越來越大,如果能及時回納,問題還不大,但若稍一用力甚至站立時疝塊就出現,往往會影響正常生活。還有可能導致嵌頓疝,絞窄疝的發生。當孩子劇烈哭鬧或突然用力時,腹內壓突然增加,腹腔腸管突出過多,疝囊頸經常受到磨擦,使疝內容物不能還納,應立即到醫院診治。如果嵌頓過久,會形成腸管壞死等嚴重并發癥,這時再行急癥手術,其風險要大得多。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患有疝氣時,應立即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6個月以下的患兒可暫不處理,但需密切觀察;6個月以上的患兒如果疝塊逐漸增大,或有嵌頓史者,則應抓緊時間、盡早進行徹底治療。疝氣注意事項:1)小兒疝氣患者應盡量避免和減少哭鬧、咳嗽,便秘,生氣,劇烈運動等。 2)疝氣患者應注意休息,墜下時,用手輕輕將疝氣推回腹腔。 3)疝氣患者應盡量減少奔跑與久立,久蹲,適時注意平躺休息。 4)疝氣患者應適當增加營養,平時可吃一些具有補氣功效的食物如扁豆、山藥、雞、蛋、魚、肉等。 5)稍大一些的幼兒疝氣患者,應適當進行鍛煉,以增強體質。
2013-10-11 15:5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任何臟器或組織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點或缺損、孔隙進入另一部位,即稱為疝. 凡是腹內臟器通過腹壁缺損、或薄弱區向體表突出,在局部形成一腫塊者稱為腹外疝.如臟器進入原有腹腔內間隙囊內,則稱腹內疝,例如小網膜孔疝、膈疝等.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并以其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溝疝發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較常見的腹外疝還有切口疝、臍疝和白線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見疝.其發生與該處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增加兩大因素有關. 據國外資料統計,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約為1‰~5‰,切口疝的發生率約為2%~11%;國內調查顯示,腹股溝疝的發病率大約在3.6‰,60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則高達11.8‰;在腹股溝疝的全部手術中,復發疝的手術比例約占10%~16%.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傳統手術的復發率大約為11.3%;而包括平片法疝修補術和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復發率大約在1%~5%;目前西方國家80%以上的腹股溝疝的治療是采用無張力修補術,其復發率約在1%.巨大腹股溝疝和復發疝都是疝外科的難點,他們的共性為手術中缺損嚴重,周圍組織薄弱,手術難度大,復發率高,治療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尚有很多病人因畏懼手術或因為體質因素、某些疾病因素而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我們通常說的疝氣指的是腹股溝疝氣又名小腸疝氣,是指腹內臟器由正常位置經腹壁上孔道或薄弱點突出而形成的包塊.一般因咳嗽、便秘、生氣、重體力勞動、排尿困難等因素引起腹腔壓力突然增高沖開疝管所致.嬰幼兒常因哭鬧引起.疝氣首先影響患者的消化系統,從而出現下腹部墜脹、腹痛、便秘、營養吸收功能差、易疲勞和體質下降等癥狀.又由于腹股溝部與泌尿生殖系統相鄰,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現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小孩則可因疝氣的擠壓而影響睪丸的正常發育;而中青年患者則易導致性功能障礙.還由于疝囊內的腸管或網膜易受到擠壓或碰撞引起炎性腫脹,致使疝氣回納困難,導致疝氣嵌頓,腸梗阻、乃至腸管壞死等.
2013-10-05 15:5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常見 主治醫師
中原油田婦幼保健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俗稱“小腸串氣” ,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手術復發疝、白線疝、股疝等。疝氣多是因為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過肥、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哭等原因引起。
2013-08-30 12:4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彩霞 副主任醫師
天津市津南區婦女兒童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二級
婦科
-
你好,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多是因為腹內壓增高以及腹壁存在發育方面的問題或是退化現象所致,疝氣的類型是相當多的,而且有可能引起一些并發癥,平時應該注意控制好腹內壓增高的因素,保守治療可以用疝氣帶,但大多數的疝氣還是需要手術治療才可治愈的,手術的方式比較多,需要根據疝氣的具體情況而定的.
2012-08-27 12:3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