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歲女性面部紅腫的血管水腫怎樣治療
<p><strong>血管水腫如何治療?</strong><br /><b><strong>患者<strong>年齡:</strong></strong></b>44<br><b><strong>患者<strong>性別:</strong></strong></b>女<br>面部紅腫,</p>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明清 副主任醫師
紹興市立醫院
三級甲等
呼吸內一科
-
血管水腫是一種局部皮膚或黏膜下的水腫,可能由過敏、感染、遺傳等因素引起。治療方法包括避免誘因、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 1. 避免誘因:盡量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如某些食物、藥物、化學物質等。 2.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等。這些藥物可以減輕炎癥和過敏反應。 3. 物理治療: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冷敷可以緩解紅腫和瘙癢。 4. 補充維生素 C 和鈣劑: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 5. 治療基礎疾病:如果血管水腫是由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血管水腫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患者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并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2024-12-18 01:2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伊莉 主任醫師
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內科
-
獲得性血管性水腫最常見于皮膚比較松弛的部位如眼瞼,外陰及口唇,亦可見于非疏松部位皮膚如手足肢端,表現為單個或多個突發的皮膚局限性腫脹,邊界不清楚,皮膚顏色正常或輕度發紅或稍帶蒼白,觸之有彈性發脹的感覺,持續時間數小時到數天而自行消退,消退后亦不留任何痕跡,風團常常不出現,自覺癥狀不癢或有輕度燒灼和不適感,如累及鼻黏膜,咽黏膜,口腔黏膜,喉黏膜時,可引起流涕,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 根據好發部位如眼瞼,唇,舌,耳垂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出現的無癥狀性腫脹,在數小時及數天后自行消退,診斷不難,若兒童時期發病,且家族中有近半數其他成員發病,同時伴有早期出現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癥狀,血清學檢查發現血中c1酯酶抑制物,c2和c4降低則應診斷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2012-07-28 23:4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祖國醫學認為蕁麻疹主要是風,濕,熱邪蘊于肌膚所致,或因血熱又感外風而發病. 急性蕁麻疹的中藥治療以祛風,清熱,祛濕為主: 處方一:荊芥10克,防風10克,紫草30克,黃芪30克,苦參20克,地膚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處方二:麻?0克,蟬蛻10克,連翹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蘚皮20克,水煎服. 以上兩方可任選一方內服. 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可導致血虛,血虛生風,形成惡性循環,中醫理論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治療應加用養血滋陰的中藥. 處方:生地20克,首烏2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防風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荊芥10克,大棗30克,人參葉30克,水煎服. 蕁麻疹的中藥治療主要采用內服法,如皮膚瘙癢難忍,也可用紫背浮萍,蒼耳草,荊芥,紫蘇葉,百部等中草藥任選1~2種,各120克煎湯外洗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俗稱“風疹塊”.其特點是皮膚出現白色或紅色疹塊,發作時突然,并無一定位置,時隱時現,瘙癢無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 治療: 本病應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情志,飲食,針灸等療法.病情嚴重者,尤其是有過敏性休克或喉頭水腫時,必須立即送醫院救治. 預防: 蕁麻疹的病因是過敏反應,引起過敏的因素很多,比如藥物,食物,衣物,花粉,化妝品等等.治療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阻斷過敏源和抗過敏治療.盡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并將之除去.如慎防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蓖麻粉,避免接觸致敏物,禁用或禁食某些對機體過敏的藥物或食物品等.如因冷熱刺激而復發者,不應過分回避,相反應該逐步接觸,逐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以求適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膽囊炎,病毒性肝炎,闌尾炎,腸道蛔蟲病等,以杜絕病源.平時保持精神歡樂,心情舒暢.同時還應注意氣溫變化,隨氣溫變化增減衣著,加強體育鍛煉. 但大部分患者很難找到明確的過敏源,治療辦法就是口服抗過敏藥,可同時配合加服鈣劑,維生素C,皮質激素等. 慢性蕁麻疹有時治療比較困難,需要從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入手,如堅持較長時間(3-6個月)聯合服用二類抗組胺藥,即撲爾敏,賽庚啶,賽特贊,敏迪這一類和西咪替盯雷尼替盯法莫替丁這一類.需要調整用藥時間,為了防止晚間發作,可在下午服藥.另外,為加強療效可以配合注射胸腺素,組織胺球蛋白或卡芥菌多糖核酸針等.部分患者隨著身體發育,機體免疫功能會發生變化,慢性蕁麻疹也會自我緩解.
2012-07-15 03:4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