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小孩左腿內撇因髖關節發育不良咋治,要手術嗎?
男1歲來自河北小孩一歲了,走路時左腿向里撇,到醫院檢查說髖關節發育不良,讓我們三月以后再給孩子看想應該這怎么治療呀/需要做手術嗎/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陳邇東 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小孩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常見的小兒骨科疾病,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遺傳、胎位、激素水平等。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是否手術取決于病情嚴重程度。治療目的是促進髖關節正常發育,改善步態。 1. 疾病介紹:髖關節發育不良指髖關節結構異常,髖臼未能良好覆蓋股骨頭,影響關節穩定性和功能。 2. 保守治療:對于輕度病例,常采用佩戴支具,如 Pavlik 吊帶,幫助髖關節處于正常位置,促進發育。 3. 物理治療: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增強髖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 4. 定期復查:定期進行超聲或 X 線檢查,監測髖關節發育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5. 手術治療:若病情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手術,如髖關節切開復位術等。 6. 術后護理:包括傷口護理、康復訓練等,以促進恢復。 總之,對于一歲小孩髖關節發育不良,家長不必過于焦慮,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定期復查,多數孩子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024-12-18 20:0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俗稱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最常見的四肢畸形之一.它是指發生在出生前及出生后股骨頭和髖臼在發育和/或解剖關系中出現異常的一系列髖關節病癥.它可以是非常輕微的髖臼發育不良,也可以是嚴重的髖關節脫位,如不治療最終都將導致成年后出現致殘性的關節功能喪失.以往認為這種疾病是先天的,故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在認為這種髖關節脫位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性因素起著非常重要作用,而且這種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因此1992年北美小兒矯形外科學會首先正式將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CDH)更名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目前國際上已普遍接受了這一理念.在基層醫療機構或家庭如果早期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征象,在前面的科普知識中以作了簡要介紹,這里主要介紹一些關于小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診斷和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小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診由于其病變程度的不同,常分為三型:(1)髖臼發育不良:早期無癥狀,生后有很高比例呈現髖關節不穩定,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征.正常新生兒髖臼指數≤30度,嬰兒≤25度,如果髖臼指數>25度,即可診斷為髖臼發育不良;如果髖臼發育不良同時有股骨頭向外移位,則應診斷為半脫位或全脫位.對于髖臼發育不良采用適當的髖關節外展位,如年齡≤6個月采用Pavlik吊帶,6個月≤年齡≤1.5歲采用支具治療隨之自愈;少數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改變,年長后出現癥狀,需手術治療.6個月以內的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可以試行Pavlik吊帶治療,如果2周內不能自動復位,或者病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1.5歲以下,則需麻醉下手法輕柔復位,人字位石膏固定3個月,改支具固定至少6個月或直接支具固定6~9個月.統計資料顯示,近76%的髖關節骨關節炎是由髖關節發育不良引起的,許多人在50歲之前不得不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2)髖關節半脫位: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但未完全脫離髖臼.它既不是髖臼發育不良的結果,也不是髖關節脫位的過渡階段,而是一獨立類型,可長期存在.(3)髖關節脫位:最為常見,股骨頭已明顯脫離髖臼,而向外,上移位,隨著年齡的增大,出現很多繼發性的變化,使治療更困難.對于6個月以內的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病兒,可以試行Pavlik吊帶治療,如果2周內不能自動復位,或者病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1.5歲以下,則需麻醉下手法輕柔復位,人字位石膏固定3個月,改支具固定至少6個月或直接支具固定6~9個月.對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和小嬰兒也可以通過B超進行早期篩查,亦可做髖關節磁共振檢查以明確診斷.由于髖臼發育不良早期無癥狀,年長后逐漸出現跛行,疼痛等癥狀,如不早期及時防治,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病殘,因此在國際上非常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醫學發達的西方國家早已把新生兒髖關節早期篩查和干預列為常規,因而1.5歲以上需要手術治療的晚期病例已極少,國際上把這一類需要手術治療的DDH稱為晚發性DDH或年長兒DDH.在我國新生兒和小嬰兒髖關節早期篩查僅在一些大中城市開展時間不長,廣大農村地區晚期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例比比皆是.盡管髖臼發育不良有少部分病例可以自愈,無需任何治療,但國內外小兒骨科專科醫師普遍認為積極的干預治療是必須的和正確的,因為比起手術治療來講,早期保守治療簡單,無明顯痛苦,并發癥很少,最主要的是療效很好.由于兒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專科性,許多家長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對此了解不夠,從而產生一些疑慮和誤解,甚至少數病兒長輩責怪孩子父母在孩子出生后沒有按照傳統習俗給孩子“打包”,還有的家長疑慮把孩子髖關節屈曲外展呈“青蛙狀”會不會導致“羅圈腿”等等.可以肯定的是“打包”不利于孩子髖關節的發育,有可能促進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應堅決擯棄;髖關節屈曲外展呈“青蛙狀”Pavlik吊帶治療,肯定不會導致孩子的“羅圈腿”發生,孩子的“羅圈腿”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病理性的,切不可相互混淆.
2014-01-17 17:5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病情分析:你好,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采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意見建議:
2014-01-16 17: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都不標準。真沒想到你為什么要到這兩家醫院去做? 就如你知道,超聲波髖關節檢查技術的臨床應用是我最先開展,并不斷推廣擴大,以致今天很多城市和地區都開展了這項工作。 但這項工作的開展,我和你一樣也受到很大的困惑。多年來,我通過各種渠道舉辦技術推廣學習班,致力于該項工作的規范和標準,以致不給病患帶來疑惑,但收效不大,尤其在上海,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單位居然在這個項目上“名聲鵲起”,比正規的、創建的、帶有示范性質的檢查單位“贏得”了更多家長的喜歡。坦白的說,東南與博愛這兩家都沒有進入過我的培訓體系,東南的某醫生很多年前曾化了一個上午,觀摩我操作該項檢查,就此,她學會了,開始了操作。我想,僅憑這點技術儲備,是根本無法應對復雜的DDH早期篩查工作中面臨的諸多問題的。 我建議你去長寧區婦幼保健院(那是過去和目前我先后承擔的上海市級適宜技術推廣項目設定的技術培訓基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我創建該技術的原始單位)、新華醫院(04-06年,我擔任該院小兒骨科主任時帶去的技術和項目)這些正規的、采用標準的Rraf方法進行髖關節篩查的單位去接受檢查。其他,諸如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閔行區婦幼保健院,也是我逐步推廣和設立的市級篩查點,你可以去那些單位接受正規的檢查。 有一點是肯定的,也是鑒別是否“正規”的方法。所有采取Graf方法檢查的正規單位,按照我們的規定,超聲檢查只針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進行。超過6個月的孩子,一律建議采取攝片檢查方法。這是符合國內DDH診療規范的正確做法,因為6個月及以上的孩子,隨著骨骼成熟,超聲波檢查的準確性會大大下降。唯有X攝片發現該患兒骨骼仍未成熟的6個月以上嬰兒,才可以在X后補充超聲波檢查,也僅作參考。個別甚至在孩子已經2-3歲了還在堅持所謂的“超聲波髖關節檢查”的單位,可謂是無知至極!但可悲的是還是有很多的家長愿意相信、愿意去做。很無奈。 之所以很激憤地講了這么多,是因為這些年,不少見到那些過于相信“非正規”單位檢查結果,以致貽誤病情,直到年齡很大才被迫接受晚期治療的病例。每每見此,真的很心痛。 希望在DDH早期檢查的人群中普及這些知識,如果你有這種渠道,請代為轉達。我愿意為“什么是標準的新生兒和小嬰兒髖關節檢查”、“到哪里去接受標準的超聲波髖關節檢查”、“大于6個月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僅憑超聲波髖關節的檢查”等相關問題,與相關人群進行溝通,期望這些真正有病的孩子能夠得到及早的診斷和治療,更希望無病的孩子避免“不規范”檢查導致后果。
2014-01-08 17:5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金華 醫師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①髂腰肌緊張、攣縮,壓迫髖臼的入口; ②關節囊變形呈葫蘆樣; ③股骨頭頸變形,主要有股骨頭呈橢圓形,股骨頸短,股骨頸前傾角增大等到呢個 這樣的情況都是會導致髖關節間隙等發育不良的!祝你健康!
2014-01-06 18:0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