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歲女性月經不調數月不來,吃藥無效怎辦?
年齡:22 性別:女 主要癥狀:病情描述: 你想解決什么問題:一直月經就不正常 時有時無的 經常好幾個月不來 吃藥也不怎么管用 怎么辦呀 以后是不是就不孕了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徐志雄 副主任醫師
黃巖中醫院
二級甲等
中西醫結合
-
22 歲女性月經不規律,數月不來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能與內分泌失調、生殖器官病變、精神心理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全身性疾病等有關。 1.內分泌失調: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如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會影響卵巢功能,導致月經紊亂。可通過激素六項檢查明確,治療常使用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藥物。 2.生殖器官病變:像子宮內膜息肉、宮腔粘連等,會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生長和脫落。需要通過婦科超聲、宮腔鏡等檢查,必要時手術治療。 3.精神心理因素:長期焦慮、緊張、壓力大,可能導致神經內分泌紊亂。要注意調整心態,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 4.不良生活習慣:過度節食、熬夜、吸煙酗酒等,都可能影響月經。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均衡飲食。 5.全身性疾病:貧血、糖尿病等也可能引起月經異常。需積極治療原發病。 月經不調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婦科就診,進行全面檢查,明確病因后采取針對性治療。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態,有助于月經恢復正常。
2024-12-19 04:3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藥膳 1.氣血不足 表現:月經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面色蒼白或萎黃(枯黃面 無光澤),頭暈目眩,心慌氣短,精神疲倦,失眠多夢,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常見于產后出血量多、哺乳時間過長,多孕多產,營養不良患者。 食療: ①當歸30克,黃芪30克,生姜65克,羊肉250克。將羊肉切塊,生姜切絲,當歸、黃芪用紗布包好,同放瓦鍋內加入水適量,燉至爛熟,去藥渣,調味服食。每天1次,每月連服3~5天。 ②北黃芪30g,枸杞子30g,乳鴿1只。將乳鴿洗凈,黃芪布包,同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調味后飲湯食肉。隔天燉服1次,每月連服4~5次。 2.肝腎陰虛 表現:月經超齡未至,或初潮較遲,量少色淡,漸至閉經,或閉經日久,消瘦低熱,皮膚干燥,面色晦暗,口干舌燥,兩顴發紅。伴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弱或細數。 食療: ①鱉甲50克,白鴿1只。將白鴿洗凈,鱉甲打碎,放入白鴿腹內,共放瓦鍋內,加水適量。燉熟后調味服食。隔天1次,每月連服5~6次。 ②鱉1只,瘦豬肉100克,共煮湯,調味服食,每天1次,每月連服數天。 3.氣滯血瘀 表現:大怒之后或憂思不解,月經驟停或數月不行,小腹、胸脅脹痛,乳房作脹,面色萎黃帶有青灰色,頭痛,煩躁不安或抑郁,失眠多夢,食欲不佳。舌淡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澀。常見于有精神刺激病因的患者。 食療: ①益母草50~100克,橙子30克,紅糖50克,水煎服,每天1次,每月連服數天。 ②川芎6~9克,雞蛋2個,紅糖適量,加水煎煮,雞蛋熟后去殼取蛋,再煮片刻,去藥渣,加紅糖調味,吃蛋喝湯。每天1次,連服5~7天。 4.寒凝血瘀 表現:月經閉止,小腹冷痛,胸悶惡心,四肢不溫,面色發青,帶下色白量多。舌淡暗,邊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弦。 食療: ①艾葉9克,生姜15克,雞蛋2個,加水適量,放入砂鍋內同煮,蛋熟后去殼取蛋,再煮片刻,調味后飲湯食蛋,每天1次,每月連服5~6次。 ②當歸3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放瓦鍋內共煮湯,爛熟后調味服食。每天1次,每月連服5~6次。 5.痰濕阻滯 表現:月經來潮后又逐漸停閉,胸脅滿悶,精神疲倦,白帶增多,或嘔吐痰涎。舌淡胖,苔滑膩,脈弦滑。多見于形體肥胖患者。食療: ①苡米30克,炒扁豆15克,山楂15克,紅糖適量,四味同煮粥食。每天1次,每月連服7~8天。 ②蒼術30克,粳米30~60克。先將蒼術水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每日1次,可連續服食數天。
2014-03-09 14:2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胡春霞 副主任醫師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產科
-
您好!停經三個月稱閉經了。引起閉經原因有很多:生殖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卵巢的功能還不完善出現的此癥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由環境改變、情緒波動和體重變化、緊張勞累等引起下丘腦功能失調導致閉經;另還有些疾患也可以引起閉經,如: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結核病菌、嚴重貧血、營養不良等等,如果發現閉經,應該及時去醫院,查明病因,對癥治療,一般都會得到滿意效果。否則,閉經時間越久,子宮就會萎縮得越厲害,治療效果也就越差。
2011-04-19 08:5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