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業帥 主管技師
陽江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
艾灸人體的任脈、陰經、脾經、腹部等位置的穴位可以幫助排濕氣。 艾灸屬于是一種接觸性的治療方式,但是能夠起到排濕氣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溫經散寒,可以在脾經穴位,比如血海穴以及陰陵穴,還有三陰交和涌泉穴等部位進行艾灸,同時還可以在腹部穴位的氣海穴以及關元穴等穴位,通過艾灸的方式幫助體內陽氣提升,促進體內寒氣排出。 如果患者有陽氣虛的情況,比如痛經或者是腰膝酸軟以及風寒頭痛或者是消化不良等癥狀,一般可以遵從醫囑通過艾灸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逐漸的把體內所存在的濕氣排出來,同時還可以幫助人體當中的陽氣提升。 做完艾灸的2~3個小時左右是可以正常洗澡的,需要幫助毛孔以及汗腺或者是毛細血管閉合,可以避免體內的陽氣過多的耗損,但是如果本身屬于是陰虛火旺的體質,盡量不要頻繁的進行艾灸,會導致上火的癥狀出現,比如口干舌燥或者是咽喉疼痛等。
2019-12-26 10:1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名醫們曾經回復過類似的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
徐振華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針灸專科
徐振華主任醫師 回答了: 艾灸可以去濕氣嗎?
徐振華主任醫師 回答了: 什么季節艾灸好?
徐振華主任醫師 回答了: 陰雨天可以艾灸嗎?
徐振華主任醫師 回答了: 做一次艾灸要多長時間?
徐振華主任醫師 回答了: 艾灸后腹痛是為什么?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艾灸? 艾灸分為艾炷灸、艾條灸和溫針灸。是指點燃艾炷或艾條在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艾灸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尤其適用于慢性虛弱性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艾灸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溫補中氣、回陽固脫、消瘀散結、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清熱解毒、溫腎壯陽等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