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 三分治七分養
孩子生病,全家緊張,用這句話來形容現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相信一點也不為過。而小孩子腹瀉(即拉肚子)在育兒過程中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發生腹瀉的人數高達30億~50億,其中有500萬~1000萬人因此而喪生;兒童腹瀉更為嚴重,全世界每年死于腹瀉的5歲以下兒童達150萬~510萬之多。在我國,小兒腹瀉也是個常見病,僅次于呼吸道感染,但家長們并不一定處理得當。小兒容易發生腹瀉,原因何在?家長們容易犯什么錯誤?如何治療?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北京市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醫院感染消化科王樹山教授。
小兒拉稀:正常
“王教授,人們通常認為,拉稀就是拉肚子。對于小兒來說,是不是這樣呢?”
“小兒和大人在生理特點上有差異,所以,稀爛的大便在成人可算腹瀉,在小兒卻不一定。很多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小兒一天拉三四次大便一定是腹瀉,其實不然。我在門診常遇到不少這樣的家長,兩三個月大的嬰兒,一天一次甚至兩天一次大便,而且大便干結,父母并不在意,而一天拉了兩次稀便就立刻變得很緊張,到處找醫生看。”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初為父母,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緊張、焦慮完全可以理解。那么嬰兒正常的排便是怎樣的呢?
王教授說:“嬰兒的大便形態與喂養有很大關系。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金黃色,較稀,有時有顆粒樣奶瓣,無臭味,一天2~4次屬于正常范圍,完全用母乳喂養的孩子很少腹瀉。吃牛乳的孩子大便顏色淡黃,質地干稠,臭味較重,一般一天一次或隔日一次。混合喂養即母乳加牛乳喂養的孩子大便呈暗褐色,糞便量多,臭味重,質較軟。有些孩子平時大便次數較多,每天可達5~6次,但大便性狀正常,體重正常增加,不屬病態。初加菜泥的孩子,大便可見少量綠色菜泥,亦不屬病態。
“家長們最易犯這種錯誤:看見母乳喂養的嬰兒或者新生兒一天大便3~4次,甚至再多一點,就坐不住了,自家有藥,先吃了再說。甚至有些醫生也亂開抗生素,結果導致腸道功能紊亂,菌群失調,反而真的變成了難治性腹瀉。”
腹瀉:吃多了
看來,拉肚子并非拉稀這么簡單,拉稀也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拉肚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大人拉肚子,首先會自問是否吃了臟東西,小兒腹瀉是不是也應先找找這方面的原因呢?
“應同時找找吃多的原因。”王教授這句言簡意賅的話使我們有些糊涂了。吃多?
“是的,一說拉肚子,人們通常會懷疑是否吃了臟東西,吃了被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引起。事實上,在兒科門診中看到的小兒腹瀉常常是喂養不當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瀉。”
王教授給我們舉了個例子:3個月以內的嬰兒,如果母乳充足,是不需要添加任何輔食的。可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并且互相攀比。于是,嫌母乳太稀不夠吃,加牛乳,還嫌不夠,又在牛乳中加米粉、雞蛋、肉松等,結果進食過多,超過了嬰兒的消化能力和生理需要,引起腹瀉,大便次數明顯增多且腥臭異常。這在醫學上稱“食餌性腹瀉”,在小兒特別常見。實際上母乳最適合嬰兒,只要把母乳喂好,嬰兒就會健康成長。添加牛乳,必然會減少吃母乳的機會,用難吸收的牛乳取代了容易吸收的母乳,這是不劃算的。至于淀粉類食品應在嬰兒5~6個月后再加比較合適,因為在這之前嬰兒的淀粉酶分泌尚不健全。總之,父母要尊重自然規律,不可按主觀意志強迫嬰兒進食他還不能消化的東西,否則就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許多孩子反復腹瀉,都跟家長這方面的認識誤區有關。
王教授接著說:“當然,這類小病人一般不會瘦,而且精神很好,體重、身高均發育正常。只要家長把過多的輔食減下來,腹瀉自會消失。俗話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就是這個道理。”
嬰兒不會說話,加上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用“吃多拉多”一詞形容嬰兒消化不良性腹瀉最恰當不過。各位家長,也許你們家的嬰兒正在抗議:“別把我吃撐啦!否則我拉給你們看!”
那么,吃臟又如何解釋呢?
“因進食被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導致的腹瀉,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吃了臟東西引起的腹瀉,例如夏季常見的細菌性痢疾、霍亂、各種細菌性腸炎以及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等。這類腹瀉若不及時處理,有時會有生命危險,家長應當提高警惕,熟悉它們的表現,及時就診。”王教授把吃臟和吃多的區別講得很清楚。
細數腹瀉家族主要成員
既然吃臟引起腹瀉的后果比較嚴重,那么,吃臟引起的腹瀉有什么特點,怎么預防呢?王教授給我們一一細數。
小兒細菌性腸炎在夏秋季比較多見,病原菌有各型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鼠傷寒沙門菌等。這種腸炎的病情輕重不一,多數不發熱,大便以黃稀黏液便為主,少數為膿血便,與痢疾相似,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痛、食欲差、尿少等癥狀。
細菌性痢疾又叫菌痢,特指痢疾桿菌引起的腹瀉。普通痢疾往往有中度發熱、腹痛、腹瀉,其特點是次數多而每次量不多,大便有黏液或膿血,稍大一點的兒童會主動說有肛門部位下墜感,想拉又拉不出,十分難受。中毒型菌痢則有突然高熱、驚厥(民間稱“抽風”),24小時內陷入昏迷,而腹瀉癥狀往往出現較晚,若不及時處理十分危險。
王教授特別提醒:近年來菌痢的發病月份提前,發病年齡也出現越來越小的流行趨勢,還未到夏秋季就發現小兒菌痢患者。3~4個月的嬰兒出現痢疾也不少見,這可能與家長過早給孩子喂容易被病菌污染的水果、果汁、飲料及進食容易被污染的肝泥、肉松、魚蝦等有關。
從11月份至來年的2~3月份,在我國流行輪狀病毒腸炎,過去由于原因不明普稱之為“秋季腹瀉”。這類腹瀉以發熱起病,惡心、嘔吐,繼而腹瀉,每天3~10次或以上,排蛋花湯樣或稀水便,也有少數為糊狀便。由于失水較多,如不及時補液容易發生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此外,近年來國外流行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型腸炎,并且有不少死亡病例;霍亂也在世界各地流行。
“上述所提到的均是感染性腹瀉,也就是因進食不潔食物導致的腹瀉。預防的方法,首先從避免進食不潔食物做起。”王教授說。
“那么消化不良性腹瀉應該屬于非感染性腹瀉吧?”我們緊跟著這個話題問道。
“對。非感染性腹瀉還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過敏性腹瀉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癥狀性腹瀉,例如孩子得了肺炎、麻疹也會發生腹瀉,這類腹瀉是肺炎或麻疹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原發病治好了,腹瀉也就好了,所以稱為癥狀性腹瀉。”
三分治,七分養
看到這里,大家對小兒腹瀉的原因、表現、分類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了。但小寶寶拉肚子,該怎么治療、護理呢?
王教授說:“尋找原因,對因、對癥處理。”
例如,消化不良性腹瀉,要把過多的輔食減下來。若是經醫生明確診斷為細菌性腸炎或細菌性痢疾,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小兒痢疾,治療要正規,選擇的抗生素要有效,量要足,時間不可過短,應堅持一個療程(5~7天)。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則容易反復發作,發展成慢性痢疾。對于喂養不當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抗生素就無效了,主要是對癥治療,一般一周左右即可痊愈。濫用抗生素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由于小兒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腹瀉又破壞了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因此服用含乳酸桿菌、雙岐桿菌的微生態制劑對于防治腹瀉較有益。
王教授強調,不管哪一類原因引起的拉肚子,都會大量失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至關重要,否則容易導致脫水、酸中毒而產生嚴重后果。
“有些家長認為病情不重,不想給孩子打針,有沒有其他較好的補液方法呢?”我們問。
“有,”王教授很肯定地說,“家庭治療脫水,口服補液鹽ORS 是較好的選擇之一,這是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處方,內含氯化鈉、碳酸氫鈉、枸櫞酸鉀、葡萄糖等各種有助于恢復體液平衡的成分,每袋沖成500毫升溫水,少量多次服用,可預防脫水,亦可治療輕、中度脫水,對于糾正各種腹瀉引起的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有很好的療效。服用時不必限制小兒飲水。當然,如果患兒嚴重脫水,應及時住院靜脈輸液,以免延誤病情。
“以往患兒腹瀉,比較強調限制飲食,理由是使胃腸道得以休息。目前不但不主張禁食,反而鼓勵患兒進食,多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之類,多飲白開水或淡鹽水,以預防和糾正脫水。但不宜喝糖分較多的糖水、果汁、飲料,以免加重脫水。患兒休息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腹瀉患兒得不到休息及周到的護理,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
采訪臨近結束,王教授告訴我們:“三分治,七分養,對于小兒腹瀉尤其適用。因為孩子沒有自主能力,一切都得由家長安排,所以患兒的長輩,特別是年輕的父母,應當多學些嬰幼兒喂養知識。”
專家簡介:
王樹山 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醫院感染消化科主任醫師、教授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組委員 北京市醫院感染監控學會委員
(責任編輯:方徽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