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在線首頁 > 兒科 > 早教 > 心理 > 情商培養 > 正文

            父母自身壞習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013-07-31 12:03:06      家庭醫生在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所有的一切都將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父母在日常中可能存在不少不良習慣,看清楚這些壞習慣,別讓它們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一生。

            一、父母可能影響孩子的20個壞習慣

            1、不耐煩

            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鬧,家長終于忍不住大吼起來:“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提醒:一個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2、不回避

            結婚多年,父母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父母的敵對、爭吵,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3、太“大方”

            家長勤儉持家,舍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從不教他節省。

            提醒: 父母的這種“愛”,會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4、不關心

            每天家長下班回到家里,總是習慣性地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里過得怎么樣?”一邊問,一邊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提醒:父母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并不關心家你答案”。于是,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學會敷衍別人。

            5、不認錯

            孩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家長的懲罰有些過重了,可是家長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從不把話收回。

            提醒:父母犯了錯誤,拒不認錯,孩子也跟著一錯到底。

            6、愛抱怨

            朋友爽約,家長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后別再理他了。”

            提醒:家長讓孩子看到,在面對失望的時候,父母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是一味責備和埋怨別人。

            7、不娛樂

            孩子吵著要家長給他講故事,可家長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

            提醒:父母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娛樂,家庭中只有家務沒有游戲。

            8、愛爭執

            家長和孩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家長的前面,家長與她理論,最后爭吵了起來。

            提醒:父母的做法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沖突的好辦法。

            9、撒謊、推托

            家長是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老師請家長幫忙寫幾篇小文章用在園報上,可是家長一直很忙,后來家長打電話給老師,告訴她家長病了,讓她再找其他家長來寫。

            提醒:沒有嘗試就先退縮,孩子學會了把許諾拋之腦后,靠撒謊而使自己輕易推托。

            10、說配偶壞話

            婚姻之路終于走到了盡頭,家長心中充滿了對另一方的怨恨。于是家長對孩子歷數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訴女兒:“爸爸/媽媽不要我們了,我們從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提醒:這樣做,孩子學會了恨和報復,更大的問題是,她會對自己一生的幸福都沒有信心。

            11、太容忍

            某一天,家長突然發現愛人有外遇了!家長容忍,家長告訴自己:“ 只要他/她還要這個家就行了,還圖什么呢,不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嗎?”

            提醒:父母“善意”營造的一個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

            12、不敬老

            在結婚問題上,家長的婆婆曾經百般阻撓,于是,婚后家長從不孝敬老人,也從不帶兒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詛咒老人。

            提醒:不為孩子樹立孝敬的榜樣,那么總有一天惡果會降臨到家長自己頭上!

            13、亂丟東西

            家長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妻子會把家長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收拾好,從來不需要家長操心。

            提醒:這樣,孩子也會養成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的習慣。

            14、言行不一致

            家長在家總是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

            提醒: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孩子長大后會很難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15、愛比較

            家長總是對孩子說:“誰誰怎樣怎樣,他比家長強!”

            提醒:父母總是用別的小孩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比較上,長大之后做事就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

            16、無秩序

            路上又堵車了。家長將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孩子問家長:“為什么父母走這邊?”家長說:“這兒沒警察,也沒有攝像頭,沒關系的。”

            提醒:當父母在沒人監督時違規,孩子就學會: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17、過分愛護

            家長在廚房里忙得熱火朝天,孩子鉆進來想幫忙,家長趕緊把孩子推出廚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閑事’,一邊呆著去。”

            提醒:父母對孩子的“愛護”,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18、不服氣

            吃飯時,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小王升職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電腦嗎……”

            提醒:父母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

            19、壓抑能動性

            孩子試圖拆開一只鬧鐘看個究竟,家長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準亂動!”

            提醒:簡單地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系,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

            20、連騙帶嚇

            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家長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地說:“不聽話,警察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提醒:當孩子證明“自己被騙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二、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態度

            1、給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家長要讓我有面子,家長不能丟我的臉!然后用家長自己奇多的規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縛越叛逆,家長越管,他越不要聽!

            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家長不那么滿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地陪伴,單純地給予孩子愛的支持更顯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當家長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家長考第一名就買旅游鞋!家長進入前五名父母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后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5、數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里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后果,一是家長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斗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家長的預言!另一種孩子,家長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家長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家長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而孩子的天性是,家長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么樣!

            9、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家長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于培養孩子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

            (責任編輯:方徽雯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观| 国产中的精品一区的|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本免费AV无码专区一区|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视频一线|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岛国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 |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一区高清二区视频|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麻豆|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