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預防?
新生兒黃疸的種類有很多,母乳性黃疸就是很常見的一種。預防母乳性黃疸就要先預防早發型母乳性黃疸,以及了解母乳性黃疸的原因都有哪些。在這里,小編就來針對這兩個問題做一些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早發型母乳性黃疸
有一種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發生在出生后1周內的母乳喂養兒,發生原因與母乳攝入不足有關。常見于母親缺乏喂哺知識、乳頭問題、乳汁分泌不足和過早喂糖水等導致對母乳需求減少及新生兒無效吸吮。由于母乳攝入不足,新生兒腸蠕動減少,影響腸道正常菌群建立,使胎糞排出延遲,膽紅素排泄減少,腸肝循環增加,造成高膽紅素血癥。黃疸出現時間在生后3~4天,與生理性黃疸相似。但血膽紅素峰值較高,可大于20毫克/分升。因生后早期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成熟,有引起膽紅素腦病的危險。
因此,發現新生兒很早出現黃疸,又有因母乳攝入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排尿及排便少等現象,就應考慮并預防早發型母乳性黃疸。預防措施為盡早開奶,在醫院出生的母嬰同室內的新生兒應于生后半小時開始。醫生或護士指導母親哺乳技術:按需喂養(嬰兒想吃就喂),每側乳房的哺乳時間不受限制,每日哺乳10次以上,夜間勤喂。同時,限制輔助液體,保證母乳攝入量。注意觀察新生兒黃疸的程度,監測血膽紅素或經皮測膽紅素,對早出院者需追蹤喂養和黃疸情況。發現血膽紅素大于15毫克/分升時應采用光療,繼續母乳喂養。
那么,母乳性黃疸的原因有哪些呢?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通過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的基本介紹,希望家長可以更加了解新生兒黃疸。
(責任編輯:張琴琴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24 歲經常痛經一天,多泰脈血康膠囊
2024-10-28未按時服用逍遙丸,此藥作用及必服原因
2024-10-28康婦軟膏使用多久算一個療程?
2024-10-28老婆懷孕后能吃金雞膠囊嗎,對胎兒有影
2024-10-28如何辨別美卓樂甲潑尼龍的真偽
2024-10-28瘙癢伴少量黃色膿液及宮頸糜爛能否用藥
2024-10-28宮頸糜爛患者能否使用保婦康栓
2024-10-28同房后陰道有灼熱下墜感,檢查白帶能確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