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怎么做?中外幼兒園教育大比拼
其實,成人對童年的入侵,已經是個世界范圍的現象,正在引起全球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家長的警覺。
關于幼兒園作業的戰爭
不久前,一位美國母親在網上發飆:“我上幼兒園的女兒每天拿回來快1個小時的家庭作業!她還不會讀,怎么寫?怎么可能回答卷子上那些問題?她的作業自然成了當媽的作業。我每天下班5點才回家,孩子也是差不多那時候回來。我要先忙著做飯,等吃完晚飯,還要給孩子的學校忙1個小時的家庭作業。而且,我一管她,更小的孩子誰來管呢?這實在太不公平了!”網友們紛紛回應:“老師總說是15分鐘的作業。可是,孩子本來精神就不集中,作業又那么難,怎么也要1個小時。”“你要大膽地和老師理論。這不僅是替你自己說話,也是替別的家長說話。”
這是美國幼兒園大戰的一角。在最近20年,美國的幼兒園里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本來,幼兒園只是個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沒有任何書本的因素。但不知不覺中,幼兒園不僅教讀書、寫字、算術,甚至還有頗為系統的課程要求,老師要照本宣科地跟著教學大綱走,孩子們則每天帶回家一堆家庭作業,要按時完成,家長檢查、簽字等。總之,如今的幼兒園,越來越像是小學的低年級。
幼兒園小學化的副作用
這種幼兒園小學化,和高中大學化一樣,是美國教育的一個大趨勢。應該說,高中大學化,對一部分聰明的學生而言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幼兒園小學化則產生了大量的副作用。2009年美國的“兒童聯盟”發表一份報告,題目是“幼兒園的危機: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需要玩耍”,警告幼兒園小學化正在全面摧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的發展,必須緊急剎車。
“孩子老得快”現象
報告提出的事實是清清楚楚的:全日制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花在閱讀、算數、準備考試和應試上的時間,高達兩三個小時,而自由活動的時間僅有30分鐘。學業的壓力,使孩子變得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有侵犯性,行為問題日益加重。幼兒園小學化毫無必要地加速了孩子的學業,造成了“孩子老得快”(KGOY:KidsGettingOlderYounger)的現象。
調查表明,那些從幼兒園就開始讀書的孩子,學業確實起步早,比其他孩子領先,但是,這種領先到四年級時就消失了。在那些“問題孩子”(kidsatrisk)中,早讀書反而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早讀書使這些孩子的智商在初期有所提高,但到15歲時,他們的學業急速下降,還不如那些晚讀書的孩子。
“死讀書”,全球都在上演
這種“死讀書、讀到死”(drillandkill)的惡果是國際性的。德國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教育改革,把幼兒園從以玩為主轉化成以學為主。后來有學者對50名在以玩為核心的幼兒園長大的孩子和另外50名在以學為核心的幼兒園長大的孩子進行了對比,發現在以玩為中心的幼兒園中長大的孩子,在閱讀、數學等方面明顯比在以學為中心的幼兒園中長大的孩子要好,而且在情感發育、社會能力上更健康,在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勤奮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面對這樣具體的證據,德國的幼兒園又改回到以玩為中心去了。
芬蘭的幼兒園一直堅持讓孩子玩,沒有小學的內容。另外,芬蘭的孩子7歲才上小學,比美國的孩子晚一年。但是,芬蘭15歲的孩子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估測”中,一直在西方國家中排名第一。
不教讀書寫字的幼兒園
我女兒在這方面非常幸運。她從1歲半開始就進入了紐黑文一家著名的幼兒園“創造孩子”(Creatingkids)。該幼兒園遵循的是哈佛著名心理學家HowardGardner的“多重智力”理論,這套理論認為,兒童乃至人的智力比傳統學校課程所涵蓋的要寬廣得多。傳統學校課程主要以語文和數學為核心,擴而廣之不過是文史和數理,這基本上是傳統的智商理論所強調的能力。但是,Gardner發現人的能力要廣泛得多,如音樂、肢體運動、人際互動等等。他主張突破學校常規課程,給孩子更廣泛的發展機會。
Gardner的理論雖然還有許多爭議,但他至少意識到成人對孩子智力和情感發育過早地干預和“修剪”是多么有害。女兒所在的這個幼兒園,在Gardner的影響下堅持自然成長的原則。其中的一個硬規矩就是絕不教讀書識字或者算術,從來沒有家庭作業。同時,幼兒園強調老師給孩子讀故事,教孩子各種舞蹈,帶領孩子接觸自然(玻璃窗上設有透明的鳥窩讓孩子觀察鳥兒的家庭生活)等,保證孩子絕對快樂。
我們當時還有些擔心,曾詢問過幼兒園的主管是否應該讓孩子認識幾個字母,但被干凈利落地拒絕。結果呢?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閱讀已經很好。早晨醒來看父母還沒起床,自己先讀半個小時的書。如今到12歲,也是班上頂尖的學生之一。也難怪,當時耶魯的許多教授和研究生,為了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這個不教讀書寫字的幼兒園而不遺余力。
后記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父母怎樣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發育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潛力。記住,這里講的是“激發”,而不是“灌輸”。“激發”是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等這火焰燒起來,孩子的成長你想擋也擋不住。“灌輸”則是把你有的東西急急忙忙地硬塞給孩子。最后孩子所掌握的,大不了就是你有的東西,或者你認為有用的東西,很難有超出你想象的發展。而在大部分情況下,硬塞給孩子的東西很難成為孩子自己的東西。
總之,孩子是個幼苗,家長和老師要對之施肥澆水,培育其內在的生長動力,而無法替代他們的生長。
(摘錄自合作雜志《媽媽寶寶社》2013年9月刊)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張琴琴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