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可致發燒 寶寶發燒的10大可能原因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6.5℃,小朋友的體溫通常會高出一些,但若超過37.5℃,我們就可以“懷疑”寶寶發燒了。
很多新生兒會被媽媽連同四肢包裹的密不通風,然后抱來醫院求診說寶寶發燒了怎么辦?其實,穿太多是許多新手媽媽的通病,提醒媽媽們,給寶寶穿衣服的準則是,比大人少一件。
臨床上所指的體溫超過37.5℃就是“發燒”,通常是指“口溫”。因為可測量體溫的地方很多,所以分別定義如下:口溫37.5℃以上(含);耳溫37.5℃以上(含);腋溫37℃以上(含);背溫36.8℃以上(含);肛溫38℃以上(含)。
發燒原因
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癥狀。原因可輕可重,如果沒有伴隨其他癥狀,就可能只是體溫控制中樞失去平衡。但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有發燒以外癥狀出現,就可能是疾病的前因,不可忽視。
消化不良可導致發燒
人們常會把“感冒”和“發燒”聯系在一起,而對孩子來說,引起發燒的原因,不少都是消化不良、積食鬧的。
專家說,中醫學認為,飲食不當引起積食后,會導致脾胃功能損傷,長久如此,產生的內熱不能及時排除,勢必會外發而導致發熱。
一般因積食發熱多為低熱狀態,同時還會伴有舌苔厚、腹脹腹痛、煩躁不安、睡眠不好等表現。
因積食引起的發燒多見于孩子,尤其是哺乳期的嬰幼兒。這是由于,一方面,嬰幼兒飲食量無法自我控制,家長稍不注意就會使孩子吃多;另一方面,乳制品不易消化,在胃里結成塊狀容易生熱,再加上孩子消化系統本身就不夠健全,從而更容易導致積食。
發燒的10大可能原因
為了讓媽媽們不至于手忙腳亂,正確面對并處理寶寶發燒的問題,我們請楊健志醫師就新生兒科和一般兒科做門診統計,將寶寶發燒“最有可能的原因”做前10名排列,并標示其危險性。
1、感冒
不論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細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癥狀不一,發燒、食欲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耳鼻喉等問題都有。
醫師會給予“癥狀治療”藥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但若照顧不當,并發中耳炎、腦炎、腦膜炎等,就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5名)
2、耳鼻喉發炎
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會有發炎現象,所以會有紅腫的產生,是一種病毒感染。
癥狀多變,常見的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紅腫(寶寶通常不愿意進食)等。
醫師會給予“癥狀治療”藥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該疾病容易并發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也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7名)
3、玫瑰疹
因玫瑰疹病毒感染而得名。1歲前后的寶寶最容易得。
典型的癥狀就是會莫名高燒(39℃以上),大約持續3~4天,然后起紅疹(此時燒會退去),紅疹通常會慢慢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疤痕,也沒有其他并發癥,家長不必擔心。
危險指數:★★(第8名)
4、打預防針
因施打疫苗而有輕微發燒的寶寶很多,但會引起較明顯發燒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后。
若有身體不適或感冒則不適合帶寶寶去打疫苗,以免癥狀混淆。
72小時內是注射預防針發燒的觀察期,超過就不是因為疫苗而引起的發燒了,家長要另外做判斷。
危險指數:★(第9名)
5、敗血癥
它是一種細菌侵蝕到血液中的疾病。
通常是近親聯姻、先天免疫不良或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結果。
有敗血癥的患者會有1/3幾率合并腦膜炎,所以危險性排第二。
危險指數:★★★★★★★★(第2名)
6、尿道感染
1歲以下男女寶寶是好發年齡。女寶寶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男寶寶則是膀胱輸尿管回流所致。
除了容易發燒至38.5℃以上外,外觀不易察覺。
因屬細菌感染,所以就醫通常給予抗生素的藥物治療,大約需要2周才可痊愈。
可能的合并癥是腎功能受損和腎化膿。
危險指數:★★★★(第6名)
7、腦炎、腦膜炎
6個月至3歲的寶寶是該病好發年齡。
最典型也最受威協的癥狀就是容易高燒至39℃以上。而且伴隨精神倦怠、眼神呆滯、食欲欠佳,甚至有抽筋現象出現。
盡快就醫是惟一的方法,目前惟一的檢查方法是抽脊髓。(由專業人士進行,是安全的醫療行為,家長不必擔心。)
腦炎住院的患者通常給予降腦壓以及抗病毒的藥物。腦膜炎住院的患者則需要以抗生素來治療,約需要2~3周才能痊愈。
因為會有侵害性的合并癥,如聽力、視力變差;智能不足;神經功能障礙(腦麻痹),甚至死亡,所以危險性排第一。
危險指數:★★★★★★★★★★(第1名)
8、穿太多、發牙熱、夏季熱
這類原因所引起的發燒通常是短暫而無危險,但確是許多家長容易疏忽的。
只要寶寶活動力和精神狀況均佳,食欲也不錯,寶寶身體有發熱現象,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內溫度太高了,只要改善現況,通常就不會再有過熱的問題了。
危險指數:無(第10名)
9、腸胃炎合并脫水
分為細菌(沙門氏桿菌)感染和病毒(輪狀病毒)感染兩種。癥狀有:嘔吐、拉肚子、尿步、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發燒38.5℃以上(會合并脫水)。
此病一定要就醫住院,需給予注射添加電解質的點滴,其排泄物也需要特別隔離。
狀況輕微的3天可以痊愈,但通常7~14天才好。
危險指數:★★★★★★(第4名)
10、川崎癥
1歲~1歲半的寶寶是該病的危險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詳。
癥狀頗多,例如持續多日高燒39℃~40℃以上;眼紅;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腳四肢腫;頸部淋巴腫;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等。
一定要住院治療,醫師會先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檢查冠狀動脈有無擴大),然后給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療,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愈。
愈后,四肢和肛門口周圍會有脫皮的現象產生。
危險指數:★★★★★★★(第3名)
小叮嚀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發燒的原因多種多樣,了解前10種可能只是了解了一部分,您的寶寶發燒也有可能是排名在第11、第12……的原因,所以就醫是惟一安全的方法。
(責任編輯:姚曉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