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診斷
一、病 史
確切的病史可為貧血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應全面、詳盡而有重點地詢問。
1。貧血表現 貧血癥狀表現涉及全身各個器官系統。應注意起病急緩、發展過程及其特征性表現。如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起病較急,貧血進行性加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慢性溶血性貧血則常起病緩慢,病程服。急性溶血起病急驟,寒戰高熱,肌肉酸痛,可伴醬油色尿。巨幼細胞貧血常有口舌炎及灼痛。貧血伴有異嗜解或有咽下困難及胸骨后疼痛,應想到缺鐵性貧血。貧血伴有出血及發熱或感染,多見于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和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2。致病因素 貧血的致病因素很多,應著重注意詢問出血、感染、營養、飲食與用藥情況。射線及化學毒物接觸史、育齡婦女妊娠、分娩及哺乳情況等。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痔、月經較多等出血易被忽視。某些人群應注意鉤蟲、綜蟲等感染。嬰幼兒、生長發育期、育齡婦女及老年人易患營養不良。胃腸手術后可有吸收障礙。G6PD缺乏流行區要注意服新鮮蠶豆史和伯氨隆、磺胺、解熱鎮痛藥應用史。氯霉素、細胞毒藥物應用史。射線及有毒化學品接觸史等。
3。原發疾病 貧血常為某些疾病的癥狀表現或并發癥。要注意有無引起貧血的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慢性肝、腎或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病等。應警惕嚴重貧血表現掩蓋不典型的原發疾病表現。
4。遺傳因素 許多溶血性貧血屬先天性遺傳性疾患。應注意詢問家族史、雙親是否近親結婚、祖籍何方,生后或幼年即有貧血或間歇性黃疽等。
5。治療反應 就診時已進行過常用抗貧血藥物者,要注意了解其治療反應。缺鐵性貧血對鐵劑,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對維生素B;卜葉酸治療多有良好療效。而惡性腫瘤、慢性肝腎及內分泌疾病或再生障礙性貧血則無療效。
二、體格檢查
(一)一般狀況
患者的發育、營養、表情、血壓及體溫等,均可為貧血診斷提供線索。如幼年發育遲緩常見于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惡性腫瘤患者一般情況差,常呈惡病質。消瘦及下垂部位水腫提示營養不良性貧血。血壓增高伴有面部或周身水腫見于腎臟疾病。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和面部水腫提示甲狀腺功能減退。貧血嚴重者可有低熱。高熱往往系原發病或并發感染所致,急性溶血也可見高熱。
(二)特殊體征
可為明確貧血性質提供重要依據。
1。皮膚、鞏膜材 甲與舌 皮膚、鞏膜黃疽是溶血性貧血的重要體征之一,常呈淺檸檬色,急性溶血者可較深,新生兒溶血性貧血黃疽嚴重,并有核黃疽的神經系統癥狀。皮膚淤點淤斑提示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出血明顯已有貧血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癲等。下肢踝部內側或外側慢性潰瘍要想到慢性溶血性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鐮狀細胞貧血等。蜘蛛儒、肝掌提示肝病。指甲扁平或凹陷常見于缺鐵性貧血。舌乳頭萎縮、舌質淡而光滑見于營養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者舌質可呈維紅色,常伴有疼痛。
2。面容、骨骼 重型地中海貧血由于骨髓舢亢進而出現顱骨增厚,額部隆起,鼻梁塌陷,眼皮水腫的特殊面容。胸骨壓痛提示白血病或溶血性貧血。肋骨、脊柱、額骨等多部位骨骼疼痛及壓痛要考慮多發性骨髓瘤、骨轉移癌及白血病。
3。淋巴結、脾腫大 貧血伴有明顯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常提示惡性淋巴瘤、急性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伴輕、中度脾腫大要考慮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肝硬化、寄生蟲感染。如脾明顯腫大常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牌大常不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者明顯,早期可無脾腫大,但也有少數病例以顯著脾腫大為獨特表現者。對于某些疾病,陰性體征也有診斷意義,如一位貧血病人雖有全血細胞減少,若發現淋巴結及脾腫大,即不再考慮原發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三)神經系統表現
維生素Bl。缺乏引起的巨幼細胞貧血,可有末梢神經炎和脊髓后束和側索聯合變性,出現觸覺、位置和震顫感覺減退或消失,行動不便。
三、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是確定貧血的存在及其程度,明確貧血性質與病因的重要方法。
(一)一般血液學檢查
1。血常規 按傳統要求,其內容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其結果不但能確定貧血的有無及貧血程度,還可估算貧血的形態學類型。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紅細胞計數每微升百萬數與血紅蛋白量每分升克數之比為33-34:1。如這一比例明顯減低或增高,分別提示大紅細胞性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血小板計數 可以配合血常規,為貧血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3。紅細胞指數測定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X可用以進行貧血的形態學分類,有助于推斷貧血的病因。
貧血診斷的提示意義
貧血,白細 缺鐵性貧血、純紅再生障礙性貧血。胞、血小板 溶血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巨幼細計數正常 胞貧血、繼發性貧血
貧血,白細PN’II、Es綜合征(自體免疫性溶血胞或血小板 性貧血合并血小板減少L巨幼細胞貧計數減少 血JllP并發失血性貧血貧血,白細“再障、PNH、急性白血病、MDS、惡組。胞和血小板 脾功能亢進、巨幼細胞貧血、骨轉移計數減少 癌、急性造血停滯貧血,白細 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新生兒溶血。胞增多、失血性貧血。
4。網織紅細胞計數 能反映紅系造血的活躍程度,對判斷貧血性質有一定參考價值。其正常值范圍0.005-0.15(0.5%-1.5%);對嚴重貧血患者,觀察其絕對值更有意義。其正常值范圍(24~84)X10(2.4-8.4萬/k)。明顯增高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溶血發作后)急性失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葉酸及或維生素B;。治療后、缺鐵性貧血鐵劑治療后;輕度增高見于慢性溶血性貧血緩解期、骨髓纖維化、脾切除術后。計數減低甚至缺如常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純紅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造血停滯、骨髓病性貧血。而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細胞貧血治療前,繼發性貧血和一部分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網織紅細胞計數可以正常。
類型 MCV(fl) mchpg Mchc(g/L) 病因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80~95 26~32 320~360 急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95 <32 320~360 巨幼細胞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肝病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80 <26 <300 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慢性感染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80-95 26-32 320-360 急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32 3m-360 巨幼細胞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肝病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