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癥怎么形成的 家長最該關注它的護理
小兒麻痹癥是嬰幼兒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感染小兒麻痹癥后,家長應警惕小兒麻痹癥的危害,防止小兒麻痹癥對患者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小兒麻痹癥都有什么危害呢?
引發小兒麻痹癥的原因是什么
1、患肢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攣縮,造成畸形。比如膝關節后面的軟組織攣縮,就會造成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這種引發小兒麻痹癥的原因是比較常見的。
2、小兒麻痹癥的原因還有不正常的行走等負重活動,加重畸形。比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軟組織攣縮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糾正的,但是患者不了解這一點,而是在不正常姿勢下繼續行走或做其它活動,就會使畸形加重;造成畸形的發生。
3、部分支配肢體的肌肉癱瘓,造成不同肌肉之間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癱瘓,而支配足內翻的肌肉未癱瘓,造成足兩邊的力量不平衡,內側有力,外側無力,就會發生足內翻。這也屬于引起小兒麻痹癥的原因。
小兒麻痹癥早期癥狀
小發作分為兩種類型,失神小發作和肌陣攣小發作
小兒麻痹癥失神小發作表現為:突然出現兩眼凝視或上翻的癥狀表現,愣神,活動、語言中斷,持物掉地,叫之不應,約數十秒鐘,又恢復正常。肌陣攣小發作:面部、上肢、頸部、軀干發生短促(12秒)的肌陣攣。
局限性發作
小兒麻痹癥的局限性發作,小兒麻痹早期癥狀表現為一側口角、眼瞼、手指、足趾或一側面部及肢體末端短陣性抽搐或麻木刺痛。抽搐有時可由手指至上肢擴展到對側。
大發作
小兒麻痹癥的早期癥狀表現為突發意識喪失、跌倒有時大喊一聲、呼吸暫停、口吐白沫、渾身強直性抽搐、唇舌咬破,大小便失禁。五到十分鐘恢復。
小兒麻痹癥的危害
當孩子病發后,可出現發燒、多汗、食欲不振、哭鬧不安、肢體感覺過敏、肌肉疼痛等癥狀。一般二至三天內可退燒,退燒后孩子出現肢體麻痹現象。嚴重者,麻痹還可侵犯呼吸肌,危及孩子的生命!可見,我們要警惕小兒麻痹癥帶來的危害。給予足夠的重視。
小兒麻痹的癱瘓隨病毒損害的神經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最常見的是侵及脊髓神經,常累及四肢肌群、呼吸肌、頸、腹、背、腰等處;如侵及延髓的呼吸與循環中樞或吞咽、咳嗽的神經,則可發生呼吸與循環衰竭,吞咽困難,食物嗆入;如果侵及整個大腦,便可發生昏睡、意識不清、抽搐、昏迷。因此感染小兒麻痹即使能及時治療不致有生命危險,也常常遺留下難以治療的殘疾。
小兒麻痹癥護理方法
預防感染的傳播
①對患兒采用消化道隔離,第1周還需呼吸道隔離,隔離至病后40天。②患兒的分泌物、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用具及地面用次氯酸鈉溶液消毒。被褥日光曝曬。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或及時肌注丙種球蛋白,每月1次連用2月,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癥狀。③普遍接種疫苗是降低發病率以至消滅本病的主要措施。我國現行口服疫苗接種程序為2、3、4月齡各服1次三價疫苗,4歲時加服1次。當有病例發生或病例成批出現時,宜應加服1次。疫苗強調冷藏保管,服用時嚼碎后溫開水送服。
維持正常生命體征 檢測體溫,觀察熱型。
絕對臥床休息直至熱退、癱瘓停止進展止。妥善安排好治療護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注射、反復查體等,防止促發或加重癱瘓的發生。病情嚴重者可給予地塞米松和維生素C,以減輕中毒癥狀阻止癱瘓進展。密切觀察呼吸,有無痰液聚積、咳嗽無力、呼吸頻率及節律改變、發紺、吸氣時上腹內凹的反常現象。保持呼吸道通暢,翻身拍背促痰排出或抬高床腳及側臥進行體位引流。指導患兒咳嗽排痰、或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吸氧,必要時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人工呼吸等。給予抗生素預防和治療肺部感染,用呼吸興奮劑治療中樞性呼吸衰竭。
(責任編輯:黃婉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