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的診斷檢查方法
一、慢性腹瀉的實驗檢查
1、糞便檢查: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等。
2、血液檢查:血紅蛋白、白細胞及其分類等都有助于慢性腹瀉的診斷。
3、小腸吸收功能測定:顯示腸道吸收不良。
4、X線及內窺鏡檢出病變位置、運動功能狀態、膽石等。
5、B超顯像
6、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
7、血漿激素和介質測定:對分泌性腹瀉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8、內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以發現結腸腫瘤、炎癥性腸病、放射性腸炎、缺血性腸炎和腸道特異性炎癥等。
最簡單而有意義的檢查是反復多次查大便常規,根據大便鏡檢白細胞的有無及多少,可初步區分感染性腹瀉或非感染性腹瀉。其次是病原學檢查,各種細菌培養、查阿米巴原蟲及病毒等,有些項目需要有一定條件,但如獲陽性結果,有確診意義,并可指導治療。此外,尚可進行下列檢查:
(1)肛門指診:簡單易行,直腸癌大部分在直腸,均可通過肛門指診觸及,故對于診斷直腸癌極有意義。
(2)乙狀結腸鏡檢查:簡單易行,檢查1次只需5分鐘,痛苦小,可直接看到腸粘膜病變,并可在檢查過程中取腸粘膜活檢及作腸拭子細菌培養,陽性率高,故對于鑒別診斷意義大。
(3)纖維腸鏡檢查:可以從肛門看到回盲部,視野清晰,檢查全面、直接,可以發現比較輕微、范圍小的病變,可攝片、拍電影錄像,是最有意義的鑒別診斷方法,值得推薦。
(4)鋇灌腸:部分患者,腸道狹窄或痙攣,腸腔不易通過,需要進行鋇灌腸。可觀察全結腸病變,且鋇灌腸更為安全,痛苦小,可彌補纖維腸鏡之不足。
二、慢性腹瀉的診斷依據
慢性腹瀉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體征、直腸指檢、糞便檢查,如有困難,再進一步作乙狀結腸鏡、X線檢查,仍不能解決時,再考慮作纖維結腸鏡或小腸鏡檢查,必要時作各種功能試驗,如小腸吸收功能試驗(葡萄糖耐糖試驗、右旋木糖實驗、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實驗)和胰腺功能實驗。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霉菌性陰道炎致陰道口反復瘙癢如何應對
2024-10-28人流后復查 B 超顯示宮腔積液嚴重嗎
2024-10-28哪里能治好前庭大腺囊腫?
2024-10-28宮頸息肉術前 HPV 檢查陽性值 1
2024-10-28服用白云山消渴丸后多久能懷孕
2024-10-2827 歲男性用少腹逐瘀顆粒對懷小孩有
2024-10-28購買很多金雞膠囊在家保存需注意什么
2024-10-28太太哺乳期,丈夫能吃萘哌地爾片嗎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