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中醫簡易診療技術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及大便性狀有改變(如稀便、黏液便或膿血便)為特點的兒童常見病,屬中醫“泄瀉”范疇。6個月至2歲嬰幼兒的發病率較高,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小兒腹瀉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病機
感受外邪
小兒腹瀉的發生與氣候有密切關系,風、寒、濕、暑、熱之邪皆能引起腹瀉,而尤以濕邪引起的為多,脾惡濕喜燥,濕困脾陽,使運化不健,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發生障礙而致腹瀉。
內傷乳食
由于喂養不當,饑飽無度,或突然改變食物性質,或恣食油膩、生冷;或飲食不潔,導致脾胃受損傷,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腹瀉。
脾胃虛弱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且小兒生機蓬勃,脾胃負擔相對較重,一旦遇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就能導致脾胃受損,使水谷不得運化,則水反而為濕,谷反而為滯,水濕滯留,下注腸道而為腹瀉。脾胃虛弱腹瀉若反復發作,可傷及腎而成脾腎陽虛腹瀉。
辨證治療
內治法
本病分以下5個證型論治。
風寒腹瀉 臨床表現為大便稀爛,色淡稍臭夾泡沫,1日瀉3~5次或5~6次。腸鳴腹痛,面色淡白,鼻流清涕,咳嗽,咽癢,或惡風寒,口不渴,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或膩,指紋色紅。治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方可選藿香正氣散(藿香、白芷、陳皮、紫蘇、甘草、桔梗、白術、茯苓、厚樸、半夏曲、大腹皮、生姜、大棗)加減。表寒較重者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里寒重者加炮姜、砂仁去生姜以溫中散寒;腹痛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氣止痛;挾食者加神曲、焦山楂以消食化滯;小便短少者加澤瀉、豬苓以滲濕利尿。
也可選以下單驗方:1。荊芥、防風各5克、生姜1片。水煎取汁,分3飲服。2。藿香、陳皮各3克,生姜1片。水煎取汁,分3次服。3。生姜3片、茶葉2克。水煎取汁常飲服,日數次。
濕熱腹瀉 臨床表現為腹痛即瀉,急迫暴注,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治以清熱利濕,安腸止瀉。方選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加減。熱重加滑石、銀花、連翹清熱利濕;嘔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嘔;腹痛者加白芍、木香以行氣止痛;濕邪偏重,口不甚渴,舌苔厚膩者加蒼術、厚樸以健脾燥濕。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黃連3克。泡開水半茶盅,用水汁吞服車前子粉3克。日3次。2。滑石10克,甘草3克,生山藥20克。水煎取汁,當茶頻頻飲服,日1劑。
注意:現代醫學根據濕熱腹瀉的輕重將其分為輕型(單純性消化不良)和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重型者臨床癥狀皆較重,并伴有顯著的全身癥狀,可由輕型轉變而來,亦可急性發病,腹瀉一般一天10次以上,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患兒食欲低下,并常伴有嘔吐、發熱等。體重很快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的癥狀,甚至可危及生命,故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傷食腹瀉 臨床表現為腹痛脹滿,瀉前哭鬧,瀉后痛減,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納呆,或伴嘔吐酸餿,苔厚或垢膩,脈滑。治以消食化積,和中滲濕。方選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加減。傷于肉食者重用山楂;傷于面食者重用萊菔子;傷于谷食者重用神曲;脾胃弱者加白術、谷芽;腹痛較甚者加木香、厚樸以理氣止痛;嘔吐較甚者加藿香、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嘔。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山楂10克,神曲10克,蒼術5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2。側耳根15克,隔山撬10克。水煎飲服。 3。神曲100克炒焦成炭,研成細末用開水吞服3克,日服2次。4。蒼術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細末。每次2歲以內1克,2歲以上1.5克,1日3次,開水吞服。
脾虛腹瀉 臨床表現為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是水樣,夾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治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濕。方用參苓白術散(黨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山藥、甘草、蓮子肉、苡仁、砂仁、桔梗)加味。伴腹痛者,加木香、香附以理氣止痛;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以溫中散寒;久瀉不止而無夾積滯者,加訶子、赤石脂以固澀止瀉。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茯苓30克。水煎分3次服。日1劑。2。山藥、芡實各250克。研細粉和勻,煮粥服食,每次30克。3。炒白術、石榴皮各15克。水煎取汁飲服。
脾腎陽虛腹瀉 臨床表現為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血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以補脾溫腎,固澀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炮姜、白術、甘草)合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寇、五味子、生姜、大棗)。脫肛者,加黃芪、炙升麻以升提中氣;久瀉不止者加訶子、赤石脂、禹余糧以收斂固澀。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薏苡仁30克,飯鍋巴60克。加水煮,待薏苡仁煮熟后即可食用,分3次服,連服2~3劑。2。黨參5克,山藥20克,炮姜3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劑。3。干姜3克,白術5克,山藥20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劑。
外治法
針刺療法 方法一:主穴取足三里、中脘。配穴取內庭、氣海;發燒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上脘;腹脹加天樞;傷濕加四縫;水樣便多加三陰交。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針刺1~3次。用于各型腹瀉。方法二:主穴取天樞、足三里。嘔吐加內關;腹脹加公孫;發燒加曲池;偏虛寒加灸關元、神闕。用于各型腹瀉。
艾灸療法 方法一:足三里、中脘、神闕、關元,隔姜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日灸1~2次。用于脾虛型、脾腎陽虛型腹瀉。方法二:取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交界處以艾條溫和灸兩側穴位各10~15分鐘,日灸2~3次。用于各型腹瀉。
熨敷法五倍子9克,生姜6克,白胡椒7粒,蔥白一段。將生姜搗爛如泥狀,余藥研成細末,食醋20~25毫升,加熱至50~60℃,與上藥粉攪拌至糊狀,以手試不燙為宜,臍部先以凡士林油涂擦一遍,趁熱敷肚臍部約6厘米×6厘米寬、厚約0.3厘米范圍,外蓋沙布繃帶包扎,每日換藥1次。若遷延性腹瀉,可配合三棱針刺四縫穴,每日1次。
臍敷法 吳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研成細末,每次用末1.5克,調成醋或植物油成糊狀,敷于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用于傷食、風寒、脾虛型腹瀉。
推拿法 風寒腹瀉可推三關、揉外勞、補大腸、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揉合谷、按揉足三里。腹痛腸鳴重者加揉一窩風,拿肚角;體質差的加捏脊;驚惕不安的加清肝經。濕熱腹瀉、傷食腹瀉可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推六腑,揉天樞,揉龜尾。脾虛腹瀉可補脾經,補大腸,揉足三里,團摩腹,推上七節骨,揉天樞。脾腎陽虛可揉龜尾、揉關元,推脾土,掐脊,推脾土,揉天樞,揉足三里,團摩腹。
(責任編輯:家醫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生完孩子陰道松弛的修復方法有哪些
2024-10-29吃調經促孕丸期間能否備孕?
2024-10-29某種藥的服用時間、副作用及能否長期用
2024-10-29兒童用藥普利莫、復可托、核酪口服液如
2024-10-29服用云南白藥保險子后對奶水有無影響
2024-10-29剛懷孕出血,開了黃體酮,能一起吃嗎?
2024-10-29喂奶期間能否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
2024-10-29孕婦吃藥是否一定有副作用對胎兒不好?
2024-10-29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