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應遲鈍當心腦癱 三大檢查可確診
腦癱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它也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在發現孩子有不正常的情況后,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并且及時到醫院進行合理的檢查。
小兒腦癱的早期癥狀
1、固定姿勢:小兒在出生后十分安靜,哭聲微弱或持續哭鬧。這種情況往往是由于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后一個月就可見到。
2、哺乳困難:小兒在出生后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無力,經常出現嗆咳、吐奶現象,嘴不能很好閉合,體重增加不良。
3、頭圍異常:專家稱,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4、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高的癥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5、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癥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癥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6、不笑:如果小兒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7、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不能正常抓東西、握拳:有時也伴有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共濟失調型,以四肢肌肉無力、不能保持身體平衡、步態不穩、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細動作為特征。
9、新生兒驚厥:小兒腦癱的早期癥狀可能會出現,很容易在兒童,抽搐,煩躁不安,尖叫或國家的恐慌。
小兒腦癱類型
1、手足徐動型:常常表現為四肢、頭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蟲樣”不自主運動。緊張、興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后多動消失。
多動癥狀在進行有意識的動作時尤為明顯,如取拿物品時不能順利接觸該物品,而是上肢高舉或伸向后方,搖動,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動增多,表情怪異。協同運動能力極差。由于顏面肌肉、舌肌及發聲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語言障礙。
2、痙攣型:腦癱患兒大多數屬于這種類型的,也是最為常見的臨床類型。患兒雙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腸肌收縮而致跟腱攣縮。豎立抱起時兩下肢伸直、內收并內旋,兩腿交又呈剪刀狀。行走時呈剪刀狀”痙攣性癱瘓步態,足尖著地。上肢表現為肘、腕關節屈曲。
3、共濟失調型:這種類型較少見,主要表現為小腦病變體征,常見眼球震顫,辨距不良,步態不穩、搖晃及意向性震顫等。肌張力偏低,腱反射不亢進。
4、其他類型:
(1)強直型:主要表現為鉛管樣或齒輪狀肌張力增高等錐體外系癥狀,腱反射不亢進。
(2)肌張力低下型: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進。
(3)震顫型: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與錐體外系受累有關。
5、腦性癱瘓患兒常由于較廣泛的腦損傷引起,所以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者較為常見。例如,25—80%的患兒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兒合并癲病等。
小兒腦癱檢查
1、電診斷
(1)腦電圖(EEG)
由于腦癱患兒合并癲癇者較多,故應常規進行腦電圖檢查以排除該合并癥。常見異常包括背景活動減慢、限局性慢波灶或發作性癇樣放電等。
(2)誘發電位
懷疑有視、聽功能異常的患兒可做視覺及聽覺誘發電位,以早期發現異常,及時進行干預。
(3)腦電地形圖(BEAM)
檢測小兒腦發育與腦波變化。
(4)腦磁圖檢查
(5)肌電圖
了解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小兒腦癱合并肌萎縮者盡可能作此檢查。
(6)腦阻抗血流圖(REG):檢查頭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況。
2、影像診斷
顱腦CT、MRT檢查
主要用于明確有無器質性病變及病變部位等。可見有腦萎縮、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灶、多發性腦軟化灶及多囊性軟化,可伴有先天性腦穿孔畸形,透明隔發育不良、囊腫、腦室擴大、白質發育不良等。CT檢查幫助探討腦癱的病因,如先天性腦發育畸形、宮內感染等
3、實驗室診斷
智商測定:評價智力和社會適應狀況,明確患兒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責任編輯:黃婉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保婦康栓能否用于治療宮頸炎
2024-10-28查出盆腔囊腫 5.4×3.7cm,要
2024-10-28補佳樂能和益母草、烏雞白鳳丸一同服用
2024-10-28葆宮止血顆粒有何作用,能治出血癥狀嗎
2024-10-28葉酸攝入過量是否有副作用
2024-10-28輕度宮頸糜爛用消糜栓后同房出血咋回事
2024-10-28性生活后多久能測出是否懷孕?
2024-10-28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期間能否吃辣
2024-10-28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