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療的副作用
為了進行鼻咽癌的治療,患者一般不會只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但是不管采用哪些方法,其中往往都是有放療的,因為目前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那么鼻咽癌放療的副作用?下面看一下。
鼻咽癌放療的副作用
1、脊髓損傷。由于采用放療的時間較長,會使患者的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多在放療結束后3個月左右出現,早期者表現為低頭時有觸電感并向四肢遠端放射,亦稱Lhermitt氏征。晚期者以頸段脊髓橫貫性損傷為主,表現為肢體無力到完全癱瘓,痛、觸覺減退,大便于結或二便失禁。治療可予激素加5%的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7天~10天后,改用口服;有條件者,可配合作高壓氧艙治療。
2、腦病。放療還會對患者的大腦造成損傷,使他們得上一些腦病。發生在放療后10個月~7年不等,表現為記憶力下降。顱神經損害征。一側肢體無力,或伴有頭痛,甚至精神異常如多語、語無倫次、表情呆滯等。治療與放射性脊髓損傷相同,若出現顱神經損害征時,中藥除用滋補腎陰外,應加入祛風通絡的中藥如螟蚣、地龍、全蝎、僵蠶。另外用蜈蚣、地龍、全蝎、僵蠶等適量,研碎拌勻,每天服一份,水沖服。
3、口干
鼻咽癌普通放療時照射野包括了大部分腮腺組織,照射1~2次后,患者即感腮腺區腫脹、疼痛,張口困難,此為腮腺局部充血、水腫、涎腺排泄不暢所致。繼續放療,口干加重,放療后一年后部分患者口干略有好轉。緩解辦法即為應用放療新設備及改進放療技術。
4、口腔、口咽黏膜急性放射反應
放療20~30Gy時患者出現口腔或咽腔疼痛,下咽困難,隨著放療劑量遞增,癥狀不斷加重。患者能耐受時,不需間斷放療,給與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保持口腔衛生;若患者反應特別嚴重時,暫停放療,可給與補液支持治療、配合使用抗生素、激素。
5、放射性皮膚反應
照射區皮膚顏色會發紅,隨后轉為褐色,甚至會蛻皮,這時不要用力搓揉照射區皮膚,新皮膚長出后,老皮膚自行會蛻掉,不要用力撕揭。如果出現水泡、潰破等濕性皮膚反應,這時應暫停放療,保持局部皮膚干燥、清潔、外敷消炎藥,忌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劑。
鼻咽癌放療副作用的處理?
一、如何正確對待放療引起的發熱?
放療過程中發熱的情況時有發生,原因有多方面。放療本身造成的組織損傷,尤其是腫瘤組織壞死吸收可引起低熱;放療毒副反應引起的血象下降、免疫功能減退,也易合并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燒,使用化療或其他免疫增強藥物等,也可造成發熱加重。
應使用退熱藥物,如阿斯匹林、解熱止痛片等,也可用濕毛巾行頭部冷敷,待進一步明確發熱原因后再做相應處理。如應用抗生素控制細菌感染,應用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毒感染,或適當調整原來的放療,化療方案等。
如體溫持續升高達38.5℃以上,應暫停放療,穩定病情,靜脈輸液給予支持,必要時應用抗生素、維生素及適量腎上腺皮質激素。
二、放療對血象有何影響?
造血系統對放射線高度敏感,部分病人在放療中可出現外周血象下降。其產生的原因是放射治療時骨髓內各種造血細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導致向周圍血中釋放的成熟細胞減少,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
放射線對生成這三種細胞的前體細胞的放射敏感程度是一樣的,但由于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因此外周血中計數很快下降,而紅細胞的生產時間很長,貧血出現較晚。因此放療期間應每周檢查血象一次,如白細胞低于3.0×109/L,應暫停放療。
三、放射治療處的皮膚出現脫皮、糜爛、滲出怎么辦?
在放療期間醫師應定期檢查放射野內的皮膚反應,一旦出現皮膚紅腫或干性脫皮,可停照2~3日以避免皮膚損傷進一步發展而產生濕性脫皮。照射區域的皮膚出現充血、水腫甚至出現滲液和糜爛時,應暫停放療。
要保持患部清潔,嚴防感染,用含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軟膏,如氯地霜外敷或用硼酸溶液濕敷以使皮損盡快愈合恢復治療,可用慶大霉素、康復新濕敷后行暴露療法,可起到抗感染、消除炎癥、水腫、加速病損組織修復的作用。(責任編輯:杰瑞)
(責任編輯:寧果容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消癌平片適用于哪些癥狀?
2024-10-24治療子宮癌應如何選擇醫院?
2024-10-24基底細胞上皮瘤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食道癌轉移左上鎖骨和腹部,灰樹花膠囊
2024-10-24尋找治療宮頸癌的好醫院
2024-10-24眼周汗管瘤激光后未恢復,用藥注意事項
2024-10-24如何選擇治療宮頸癌的醫院
2024-10-24安慶市之外,哪里治療宮頸癌比較靠譜?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