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讓人忽視的10大癌癥信號 防癌從改變飲食開始
近日媒體報道,聶衛平缺席棋王爭霸戰,是因為今年7月被查出患有直腸癌,手術將在近期實施。據稱,聶衛平多年來一直不愿意接受體檢,直到7月份暴瘦20斤,才被“逼”著去了醫院(聶衛平暴瘦患直腸癌)。其實一些癌癥早期的“蛛絲馬跡”很不起眼,容易被忽視,到底有哪些身體癥狀應該警惕呢?
癌癥的10大信號
中國醫學科學院根據我國情況,提出下列十大癥狀,作為癌癥信號,引起人們關注。專家提示,如發現自己有如下不適或相關癥狀,應及時就診:
1、身體任何部位,如乳腺、頸部或腹部的腫塊,尤其是逐漸增大的。
2、身體任何部位,如舌頭、頰粘膜、皮膚等處沒有外傷而發生的潰瘍,特別是經久不愈的。
3、中年以上的婦女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4、進食時胸骨后悶脹、灼痛、異物感或進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難。
5、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帶血。
6、長期消化不良、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確原因者。
7、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大便帶血或黑糞,腹瀉和便秘交替,大便變細。
8、鼻塞、回吸性血涕、單側頭痛或伴有復視。
9、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潰、出血、原有的毛發脫落。
10、無痛性血尿。
出現癌癥癥狀應該怎么做呢?
防癌體檢就是做腫瘤篩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腫瘤,防癌體檢需要檢查的項目有哪些呢?
1、血液檢查:
血液檢查可檢測血液中各種腫瘤標志物指標是否升高,是查出早期癌癥的重要手段,通過血液檢查可發現、鑒別各種癌癥;
2、肛門指檢:
可確定距肛緣7~10cm的職場有無病變性質,多數直腸癌可通過肛門指檢發現;
3、大便潛血檢查:
若呈陽性可做結腸造影或結腸鏡檢查,減少大腸腫瘤漏診;
4、X線胸片:
通過對器官組織的造影能發現一些較隱蔽的腫瘤;
5、B超:
利用彩色多普成像技術,能發現甲狀腺、膽、脾、腎、盆腔等全身大多數器官的腫塊病變;
6、婦科宮頸涂片或TCT:
可獲取子宮頸口的脫落細胞,發現早期宮頸癌;
7、乳腺鉬靶攝片:
在X光攝片中顯示乳頭、乳暈、乳腺脂肪、腺體等不同組織的圖像,以便發現深部的微小乳腺癌病灶;
8、胃鏡和腸鏡檢查:
能有效對食管、為、腸粘膜的腫瘤進行排查。
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主要從講究衛生、改變飲食習慣入手
專家表示,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仍難改變,口味較重的人都愛吃腌制食品和煙熏油炸食物。偶爾食用問題不大,但天天吃就容易增加患癌風險。
此外,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精神高度緊張更易發生急性胃黏膜病變或者消化性潰瘍。有胃病遺傳史、生活不規律,以及服用某些止痛藥、感冒藥(如阿司匹林)等也會增加患潰瘍病的風險。
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主要從講究衛生、改變飲食習慣入手。
少吃或不吃鹽腌、煙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咸魚、火腿、臘肉等鹽腌食品均含有較多的鹽,不僅損傷胃黏膜的完整性,同時這些食物在制作過程中可使致癌物質3-4苯并芘含量增加而促進胃癌發生。
不吃霉變食物,少吃或不吃腌菜。因此類食物中含有或能產生大量亞硝酸鹽和二級胺,進入機體后在一定條件下能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這類化合物是很強的致癌物質。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若飲食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進食過快過燙,對胃是一個損傷性的刺激,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不吸煙、少飲酒。煙霧中含有多種致癌或促癌物質,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酒精本身雖不是致癌物質,但烈性酒會刺激胃黏膜,損傷黏膜組織,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如果飲酒同時吸煙,其危害性更大,因為酒精可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加強對煙霧中致癌物質的吸收。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牛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牛奶富有維生素,可參與修復機體的天然屏障,阻止化學致癌物質在體內的合成。
積極治療與胃癌發生有關的疾病。如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異常增生、久治不愈的胃潰瘍、胃息肉等。
加強體育鍛煉,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
培養樂觀的情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責任編輯:寧果容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消癌平片適用于哪些癥狀?
2024-10-24治療子宮癌應如何選擇醫院?
2024-10-24基底細胞上皮瘤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食道癌轉移左上鎖骨和腹部,灰樹花膠囊
2024-10-24尋找治療宮頸癌的好醫院
2024-10-24眼周汗管瘤激光后未恢復,用藥注意事項
2024-10-24如何選擇治療宮頸癌的醫院
2024-10-24安慶市之外,哪里治療宮頸癌比較靠譜?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