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能活多久 骨髓瘤生存率的解讀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MM)是骨髓內漿細胞異常增生的一種惡性腫瘤。由于骨髓中有大量的異常漿細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壞,又因血清中出現大量的異常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現本周氏蛋白,引起腎功能的損害,貧血、免疫功能異常。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徐緩,早期可數月至數年無癥狀。出現臨床癥狀繁多,常見貧血、骨痛、低熱、出血、感染、腎功能不全,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髓組織浸潤、M球蛋白比例異常增高,從而導致肝脾淋巴結腫大、反復感染、出血、高粘綜合征、腎功能衰竭等
多發性骨髓瘤診斷依據
1、骨髓中漿細胞>15%,并有異常漿細胞(骨髓瘤細胞)或骨髓活檢為漿細胞瘤。為主要的診斷依據。
2、血清中出現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D>2.0g/L;IgE>2.0g/L;IgM>15g/L或尿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輕鏈排出>1g/24小時。
3、無其他原因的溶骨病變或廣泛性骨質疏松。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法
1、造血干細胞移植:
(1)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allo-HSCT):allo-HSCT可用于有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相合供者的年輕MM患者。一般適用于下列情況: 初治有效,作為臨床試驗中的一部分進行; 復發后補救治療有效, 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 自體移植后復發的患者。
(2)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 :ASCT的對象包括初始治療有效或達平臺期的患者; 補救化療有效或達平臺期的患者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可行移植。計劃在疾病進展時移植的患者可在達到最大治療效果時提前采集造血干細胞以備用。
2、化療:
(1)誘導治療:MP方案的有效率為60% , 總生存期24~36個月。如患者年齡小于50歲, 大劑量化(放) 療+干細胞移植可能是最佳選擇, 以VAD誘導, 繼之作大劑量化療和干細胞移植。如患者年齡在50~70歲, 根據具體情況, 爭取大劑量化療。
(2)維持治療:化療一般持續到達最大反應后2個療程, 繼續治療并不能延長平臺期。隨后的治療須根據年齡、一般狀況和患者本人意愿選擇。包括: 觀察、維持治療, 自體干細胞移植, 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3、新型生物靶向性藥物:新型生物靶向性藥物有雙磷酸鹽類藥物、蛋白酶體抑制劑(萬珂)、反應停及其類似物、血管生長因子抑制劑以及三氧化二砷等。
多發性骨髓瘤生存率有新說法
法國研究人員周三表示,如果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能接受兩次(而非一次)移植,他們生存的機會就能大出一倍。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出現在血液中的癌癥,它會影響到骨骼,而且治療也很困難。
研究人員報告說,在200名接受了兩次連續干細胞移植的志愿受測患者中,七年后的存活率為42%;而在199名只接受一次移植的患者中,存活率只有21%。
法國圖盧茲Purpan醫院的阿塔爾(MichelAttal)率領團隊進行了此項研究。他們發現,第二次移植似乎對那些第一次移植療效不明顯的患者最為有效。
在阿塔爾的研究中,醫生們把每名患者體內的未成熟干細胞提取出來,然后用化學療法消滅剩下的造血細胞。沒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也接受了放射治療。
然后,醫生們再把干細胞注射到病人體內,這樣就它們可以再次造血。進行第二次移植的患者在移植時也接受了放射治療。
這種療法存在危險,有部分是因為它會摧毀抗病的免疫系統。接受一次治療的患者有4%病故;而在接受兩次治療的患者之中,死亡率為6%。
阿塔爾的研究團隊表示,對于在進行首次移植后三個月內沒有效果的患者,第二次移植可能最適合。
“的確,對于這樣的病人來說,在僅接受一次移植的一組病患中,移植后七年的存活率為11%;而在進行了兩次移植的一組中,存活率是43%,”研究人員表示。
(責任編輯:寧果容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此藥用于原發性肝癌輔助治療,使用時注
2024-10-24宮頸癌疫苗是否有接種
2024-10-24乳腺癌術后 3 年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4-10-24早期肺腺癌手術后能否繼續服用原有藥物
2024-10-24小金片對皮下脂肪瘤有治療作用嗎
2024-10-24補佳樂和黃體酮對乳腺結節等有何影響?
2024-10-24胃癌術后感覺惡心,服用樞丹有效嗎?
2024-10-24平消膠囊對抑制腫瘤生長是否有作用?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