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有哪些檢查方法
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disease)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1Gy)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內照射都可能發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線有γ線,中子和X射線等。放射病有哪些檢查方法?
放射病有哪些檢查方法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的變化規律表明疾病的發展階段,在整個病程中,外周血白細胞數的變化有7個階段,根據白細胞變化的過程,可預測疾病的發展。
1、增多;2、下降;3、頓挫回升;4、最低值;5、恢復;6、過度增多;7、恢復正常。
(2)白細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
各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白細胞變化的參考數據
分度 減少速度(×109/L·d) 照后7d值(×109/L) 照后10d值(×109/L) <1×109/L 時間(照后d) 最低值(×109/L) 最低值時間(照后d)。
輕度 4.5 4.0 >3.0。
中度 <0.25 3.5 3.0 20~32 1.0~3.0 35~45。
重度 0.25~0.6 2.5 2.0 8~20 <1.0 25~35。
極重度 >0.6 1.5 1.0 <8 <0.5 <21。
(3)出現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倒置者為中度以上,不出現者一般為輕度。
(4)除數量變化外,白細胞還出現形態變化,中性粒細胞可見核,漿空泡,胞漿中毒顆粒,核分葉過多,大型細胞或大型胞核,以及核棘突,核固縮,核溶解等,淋巴細胞可見核染色質濃集,核固縮,核碎裂,核分葉或雙核,恢復期可見非典型淋巴細胞。
血小板的形態改變可見偽足消失,空泡變性,致密體(5-HT細胞器)減少,顆粒溶解等,恢復期可見巨型或異型血小板。
紅細胞也有形態改變,如出現細胞大小不勻,異型和多染型性細胞,恢復期外周血中可見幼紅細胞。
2、骨髓檢查
(1)骨髓細胞分裂指數:早期檢查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分裂細胞數/1000個骨髓有核細胞)亦有助于判斷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平均為8.8‰(6.3‰~10.0‰),受0.5~3Gy照射后第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下降程度與照射劑量有明顯相關,一般認為,照射后3~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仍高于1.8‰者,可能為輕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為重度;下降至0者為極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檢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為輕度放射病,照射后20~30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但程度較輕者為中度,照射后15~25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為重度,照射后10天內即出現者為極重度。
3、生化檢查
(1)血,尿淀粉酶含量增高:正常人血中淀粉酶含量為40~180u,腮腺受照射,血,尿淀粉酶含量可明顯升高,且升高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傷情嚴重者,在照射后36~48小時升高至正常的10~100倍。
(2)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照射后尿中某些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增加較明顯的有脯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等。
牛磺酸是體內巰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的代謝產物,是正常人尿中排出的氨基酸之一,照射后尿中排出量可高出正常值幾倍,以照射后1~4天排出最多,且在一定范圍內與照射劑量有關。
(3)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肌酸在肝內合成,在肌肉內轉變為磷酸肌酸,大部分由尿排出,小部分脫水為肌酐由尿排出,照射后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酐排出量比較恒定,故肌酸/肌酐比值增高。
(4)尿中DNA的分解代謝產物排出量增多:如脫氧胞嘧啶核苷(CdR),β-氨基異丁酸(BAIBA)等照射后排出量都增加。
編輯結語:通過對放射病有哪些檢查方法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放射病有哪些檢查方法也有所了解了。
(責任編輯:寧果容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此藥用于原發性肝癌輔助治療,使用時注
2024-10-24宮頸癌疫苗是否有接種
2024-10-24乳腺癌術后 3 年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4-10-24早期肺腺癌手術后能否繼續服用原有藥物
2024-10-24小金片對皮下脂肪瘤有治療作用嗎
2024-10-24補佳樂和黃體酮對乳腺結節等有何影響?
2024-10-24胃癌術后感覺惡心,服用樞丹有效嗎?
2024-10-24平消膠囊對抑制腫瘤生長是否有作用?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