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比女人更易患肝癌 預防肝癌做這四步!
肝癌患者最常見的是男性,為什么男人患上肝癌的幾率比女人大呢?這一直是人們的心中的一個疑問。疾病的誘發原因是多樣的,許多患者不了解病情和發病的原因,這樣對于病情的恢復是不利的,了解病情的發病原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利于病情的因素,那么男性為什么易患肝癌呢?
根據最近的一項新研究給出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女性不僅產生白細胞介素-6(IL-6,與HCC的發病相關)的量較少,而且雌激素可進一步阻止IL-6的產生。
在該研究中,第一組小鼠在給予致癌物二乙基亞硝胺(DEN)后,所有雄性小鼠都發生了HCC,而僅1/5的雌性小鼠發生了HCC,且雄性小鼠的血IL-6水平高于雌性小鼠。第二組小鼠在給予無法使其產生IL-6的DEN后,僅1/10的雄性小鼠發生了HCC。第三組小鼠中的雄性小鼠先給予雌激素,然后再給予 DEN,結果雄性小鼠的HCC發生情況與普通的雌性小鼠相同。對肝細胞的進一步分析顯示,雌激素可以減少IL-6的產生。
減少體內的IL-6水平或使用雌激素類似物可能會有助于降低男性的HCC發病危險。在已知的一些受性別影響明顯的器官(如乳腺)之外,一些通常認為與性別無關的器官實際上可能也與性別存在一定的聯系。
七個病因導致肝癌的發生
一、化學致癌物質:
能引起肝癌的化學物質以N-亞硝基化合物為主,如亞硝胺和亞硝酰胺等。此外,農藥、酒精、黃樟素等亦均能可能是肝癌病因。
二、水源污染:
飲用水質的嚴重污染,是肝癌病因中的重要誘因之一,尤其是污染的溝水,其次為河水,井水最低。故在沒有自來水設施的鄉村,應提倡飲用井水。
三、病毒性肝炎:
主要是乙型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與乙肝病毒攜帶者,其原發性肝癌的發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2~100倍;在肝癌的高發地區,約20%的人可能是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攜帶者。
四、黃曲霉毒素(AFT):
以黃曲霉素B為最重要的致癌物質。適宜于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中生長繁殖,尤其是夏季的霉變食物及谷物、飼料等,最易被黃曲霉菌污染而產生黃曲霉毒素,長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誘發肝癌。
五、繁雜因素:
營養過剩(大量營養素)或營養缺乏(如維生素A、B1缺乏)、血色病、寄生蟲感染及遺傳等,也是誘發肝癌的危險因素
六、基因突變:
還有人認為,環境中的突變原和病毒作用激發肝細胞分裂反應途徑的活化,引起細胞的點突變和基因易位,是加速癌細胞增殖的可能因素。
七、免疫狀態:
有人認為肝癌患者血漿中含有一種封閉因子,能抑制細胞免疫并保護肝癌細胞不受免疫細胞殺傷。研究已證明,甲胎蛋白(AFP)就能抑制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肝癌的預防有四個步驟
肝癌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因為它有可能會傳染,也有可能會搶走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也要加強對肝癌的預防。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預防肝癌呢?
步驟一:打疫苗
疫苗接種是最實際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接種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有研究顯示,全民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可在10年后有效地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由10%降低至1.3%。并在16年后使肝癌發病率明顯降低。
步驟二:不吃發霉食物
產生黃曲霉素的真菌主要生長在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能使玉米、花生和其他糧食霉變,因此要避免食用這些發霉的食物。
步驟三:控制情緒
情緒、工作壓力,尤其是不良心態對免疫系統有較大的打擊,火上澆油。不少人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肝炎后,恐懼、抑郁,整天不思茶飯,用手撫摸肝部,有時一摸就摸上兩三個小時,擔心肝炎會癌變。
假如這種情緒長期持續,就會導致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變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細胞明顯減少,癌變就會真的發生。
步驟四:做B超
肝臟B超是早期發現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肝炎患者在病情穩定時應每半年做1次肝臟B超檢查,此外處于疲勞和壓力下的中青年人在健康體檢時最好也加上一項肝臟B超檢查。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肺部良性腫瘤是怎樣的一種病
2024-10-24小腦視網膜血管瘤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服用胸腺肽腸溶片 5 天后發現懷孕有
2024-10-24骶骨脊索瘤手術后的情況如何
2024-10-24腿抽筋服用吡貝地爾緩釋片效果怎樣,且
2024-10-24益安回生口服液的效果如何
2024-10-24去年五月做宮頸癌手術能否吃奧福星
2024-10-24月經期服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有無影響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