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離我們有多遠?每天堅持1個動作遠離肝癌
醫學家指出癌癥病因是:機體在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化學毒素)、電離輻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謝毒素、遺傳特性、內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亂等等各種致癌物質、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導致身體正常細胞發生癌變的結果,常表現為: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癌癥是機體正常細胞在多原因、多階段與多次突變所引起的一大類疾病。
你身上有癌癥的信號嗎?
(1)原因不明的消瘦、無力,上腹無規則的疼痛,食欲下降,特別厭食肉類食品。
(2)非懷孕和哺乳的婦女,有乳頭流水或能擠出液汁。 (3)身體任何部位如乳腺、頸部或腹部出現逐漸增大的腫塊。
(4)干咳、痰中帶血,胸悶胸痛,久治不愈。
(5)中年以上的婦女,性交后陰道有少量出血,或平時有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或是停經數年后又來月經,白帶明顯增多。
(6)不伴腹痛的逐漸加深的黃疸和上腹包塊。
(7)肝臟腫大的速度較快,并伴有肝區疼痛。
(8)不明原因的無痛性血尿。
(9)皮膚潰爛長久不能愈合。
(10)黑痣突然增大,同時伴有灼癢、破潰,出血疼痛或痣上的毛發脫落。
(11)反復發熱和頑固性的牙齒出血,皮下出血和進行性貧血。
(12)反復出現的不明原因的高熱。
(13)口腔粘膜,或女性外陰或男性陰莖龜頭上出現白斑,而且迅速擴大和灼癢不適。
(14)進行性雙下肢無力,感覺異常,動作失調或伴大小便有時失禁。
(15)無明顯外力作用所致的股骨和肱骨等大骨的骨折。
(16)進食吞咽時胸骨后有異物梗塞感、刺痛感或自覺食物通過緩慢。
(17)鼻塞,經常少量鼻出血或鼻涕中常帶血絲,伴有偏頭痛、頭暈、耳鳴和頸上部耳垂下方前后部位摸到腫大淋巴結。
(18)大便習慣改變,或腹瀉和便秘經常交替出現,或大便常帶膿血,或大便變細變扁。
(19)逐漸加劇的頭痛,伴突然出現的短暫的視力障礙和嘔吐。
(20)青少年肘或膝關節劇痛、腫脹,用抗風濕藥或抗菌素類藥治療無效等。
中醫古書上說:“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意思是唾液是脾、腎所化,腎是人體先天之本,脾是人體后天之本,脾、腎富集了五臟之精,氣血之華,因此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對養肝護肝也有著特殊的作用。古代醫學家認為,唾液充盈者必體質強壯,并根據唾液盛衰來判斷疾病狀況。
現代醫學也證明,唾液中包含了血漿中的各種成分
以及10 多種酶和近10 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有機酸和激素。唾液中還有一種唾液腺激素,可以刺激人體的造血功能,延緩身體各個組織器官的衰老,預防老年性疾病,有助于人的健康長壽。唾液中還有一種過氧化物酶,能夠抑制致癌物質的毒性。
咽唾液要講究方法
不吃東西的時候,舌頭經常在口腔內攪拌,可以使體內的水分上升到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然后再慢慢咽下,可以起到養肝護肝、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這種方法適合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或者空閑的時候,自然放松肢體,排除雜念,閉上眼睛和嘴巴。舌先從左上牙床內側轉到右,接著再自右上牙床外側轉向左,然后再由左下牙內側轉向右,隨之從右下牙外側轉向左,這樣反復各攪9 次。繼之上下牙輕叩36 次,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9 次。津液自生,漸到滿口,分作3 次,緩緩咽下。
另外一種咽唾液的方法就是或仰臥,或站立
先凝神屏息片刻,輕輕吐氣3 口,然后再閉氣咬牙,口內如含食物,以兩腮與舌做漱口動作30 次,漱口時口內會生唾液,等唾液滿口時,用意念分3 次把唾液送入丹田。這樣做3 次,即是三度九咽,名為“食玉泉”。初練時也許唾液不多,久練后便會自增。每日早晚各練一次,即會收到很好的養生效果,可以令面部潤澤,精力充沛,體格健壯。
當然,還有另一種簡易生液的方法,就是持續舔上顎。自可滿口生津,口味甘露。以上各種方法持之以恒,就能夠收到精盈、氣足、神全的效果。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肺部良性腫瘤是怎樣的一種病
2024-10-24小腦視網膜血管瘤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服用胸腺肽腸溶片 5 天后發現懷孕有
2024-10-24骶骨脊索瘤手術后的情況如何
2024-10-24腿抽筋服用吡貝地爾緩釋片效果怎樣,且
2024-10-24益安回生口服液的效果如何
2024-10-24去年五月做宮頸癌手術能否吃奧福星
2024-10-24月經期服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有無影響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