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佐輝因大腸癌復發去世 大腸癌別誤認是痔瘡!
本文專家指導: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科 林桐榆 教授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食管胃腸外科 彭俊生 教授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 王奕鳴 教授 主任醫師
據香港媒體《東網》12月20日報道,早前大腸癌復發的資深演員鄺佐輝(TONY),近期病情急轉直下,更一度拒絕親友探病,今晚一度盛傳已離世,終年59歲。鄺佐輝曾在老版《神雕》中飾演尹志平,其經典的熒幕形象影響著當時的一代人。其家人向媒體發放消息,以英文表示鄺佐輝于傍晚時分,在家人陪同下安詳離世。詳文翻譯如下:“TONY今日傍晚時分在摯愛的家人陪同下,安詳離世。同時,也很感激各界愿意留一點空間給他的親友去處理后事。感謝所有給予TONY所有的愛及照顧,他現在已主懷安息。”
大腸癌的原因有三方面 出現癥狀或已是中晚期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科的林桐榆主任表示,大腸癌好發年齡一般在50~70歲之間,只有5%左右低于30歲,男性比女性多。大腸癌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與一些因素可能有關:
(1)遺傳因素:約20%結直腸癌患者中,遺傳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
(2)飲食因素:高動物蛋白、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是結直腸癌高發因素。
(3)患大腸非癌性疾患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息肉病、腺瘤等部分患者可發生結直腸癌。另外,生活方式與患結直腸癌風險升高的關系已受到關注,缺乏體力活動、久坐的職業人員、超重、肥胖等是結腸癌的危險因素。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食管胃腸外科的彭俊生主任介紹說,據統計,腸癌在沒有便血等癥狀前經過治療,其5年生存率也要比有癥狀者高20%以上,可達70%以上。 如果已經有了癥狀,已經發展為中期,5年生存率也能達到70%,但是一旦腸癌到了晚期,病人5年生存率就會低于50%。以后復發的機會也會增大,如果出現了淋巴道轉移,能生存5年以上的則不足三分之一。
大腸癌的早期癥狀是便血 別誤以為是痔瘡疏于檢查
早期大腸癌往往沒有什么癥狀,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如果對自己的健康用心留意,大腸癌還是有跡可循,近期內出現持續性的腹部不適、隱痛、腹脹;正常的排便習慣變為腹瀉或者便秘交替出現,雖然便意頻頻卻無糞便排出,肛內不適有墜脹感,糞便帶膿血或黏液;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等。但是很多人出現便血以后都會認為是痔瘡而疏于檢查,這很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的王奕鳴主任表示,大腸癌和痔瘡雖然都表現為便血,但兩者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
大腸癌出血,血自腸中來,往往和大便混在一起,血色暗紅,出血量也較多。有時甚至只是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腫瘤如果接近肛門,還常因壓迫腸壁,而有頻繁的便意。
而痔瘡出血,血在大便前或大便后,呈鮮紅色附于糞便表面,兩者并不相混。嚴重的痔瘡,則可能在大便前后出現噴射狀出血,大便秘結時尤其如此。
而且,除了大便出血外,大腸癌還有一些蛛絲馬跡:
1、大便習慣發生了改變。其實大便次數比以前增多已有一段時間,每天3~4次。合并有痔瘡的老人家,本身大便干結或次數漸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是非”。有些嚴重的大腸癌,甚至出現每天數十次的黏液樣血便,有“里急后重”感(便意很急,但真正大便時量很少,而便后又覺意猶未盡)。
2、反反復復的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大便變細,像筆桿一樣,或大便有溝槽等,也是大腸癌常有的癥狀。
臨床區別痔瘡與大腸癌并不困難,一般只需作些簡單的檢查就能辨別,比如作肛門指檢和纖維結腸鏡檢查。
導致大便出血的疾病其實還不止痔瘡,肛裂、腸道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也會出現大便出血,經過上述兩項檢查,一般都能與大腸癌相鑒別。因此,出現以上癥狀希望大家能及早引起重視,不要因為是一般的痔瘡或胃腸道疾病而導致病情惡化。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散結靈膠囊對脂肪瘤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膠囊何處能購得?癌癥放療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個廠家生產的質量較好?
2024-10-24化療后患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4怎樣實現鼻咽癌早期發現診斷及癥狀有啥
2024-10-24經常身體不好,三個月體重減輕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見表現?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