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后的卵巢腫瘤30%是惡性 警惕卵巢癌的癥狀
唐女士今年50歲了,已經遠去幾年的“好朋友”近幾個月突然又來拜訪,每到月中,唐女士就會出現不規則的經血,這讓唐女士有些手足無措。難道返老還童了?帶著疑問,唐女士來到醫院婦產科就診。經過多項檢查,醫生告訴唐女士,這并非是返老還童,而是卵巢內長了一顆腫瘤,所幸腫瘤是良性的。
專家經常碰到這種卵巢“倒開花”的病人。有資料顯示,絕經期女性再度出現經血的患者中,70%左右為良性腫瘤,30%左右為惡性腫瘤。
已絕經的卵巢再次出現不規則的經血,這種現象被稱為卵巢“倒開花”。 婦科專家表示,絕經婦女出現這種情況絕非好事,很有可能是卵巢腫瘤在作怪。提醒絕經期女性,如果出現了卵巢“倒開花”的現象,務必要到醫院做以下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一是內分泌檢查(即激素測定)。更年期雌激素水平較低,容易造成人體骨量減少和鈣質丟失,最終導致骨質疏松和缺鈣。早期開展此項檢查,可準確把握激素補充的時間,做相關的治療。另外,如果是體內激素水平上升,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上升,很有可能是卵巢腫瘤在作怪,因為大部分卵巢腫瘤都能分泌雌激素,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上升。
二是B超盆腔檢查。卵巢、宮頸是女性生殖系統疾病高發區。絕經期女性做B超盆腔檢查可排除女性生殖系統的多種病變,揪出出血的真兇。
卵巢癌難發現 早期癥狀別忽視
卵巢體積很小,成人卵巢約4×3×1厘米,絕經后逐漸縮小,但卻是腫瘤最易發生的器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警惕三大早期癥狀
卵巢深居于盆腔,在子宮兩側,一般不易被發現,出現明顯癥狀時多已轉移擴散,5年生存率只有30%—40%。“卵巢癌三聯征”,是容易被忽略的早期癥狀:
年齡:卵巢上皮癌多發生在40歲以上,此時如出現不適要格外警惕。
腹部不適感:包括消化不良、腹部發脹、褲腰變緊,尤其在進食后腸胃脹氣。約2/3卵巢癌患者合并有腹水,肥胖婦女更常被誤認為是脂肪增多而忽略癌癥癥狀。
卵巢功能障礙:月經量增多或紊亂。
一旦疑為卵巢惡性腫瘤,治療首先原則是手術為主外加化療的綜合治療。化學藥物是主要的輔助治療,卵巢惡性腫瘤對化療較敏感,即使已廣泛轉移也能取得一定療效。放射治療則是手術和化療的輔助治療。
卵巢惡性腫瘤易于復發,手術后應長期予以隨訪和監測。隨訪時間:術后1年內,每月1次;術后第2年,每3月1次;術后第3年,每4月—6月1次;5年以上者,每年1次。
20%—25%患者有家族史
目前,卵巢惡性腫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危險因素有:
遺傳和家族因素:20%—25%卵巢惡性腫瘤患者有家族史。所謂家族聚集性卵巢癌是指一家數代均發病。
環境因素:電離輻射及石棉、滑石粉能增加誘發卵巢癌的機會,吸煙、飲食中膽固醇過高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內分泌因素:卵巢的排卵與修復的過程也可能與發病有關。
30歲以上女性應每年查婦科
目前卵巢癌的早期診斷仍然是世界性難題,預防難度較大,但若能積極采取下述措施,會有所裨益。
高危因素的預防:大力開展宣教,增加高蛋白、富含維生素A的飲食,避免高膽固醇食物。
開展普查普治:30歲以上女性每年應進行婦科檢查,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以排除卵巢腫瘤。
早期發現及早處理:卵巢實性腫瘤或囊腫直徑大于5厘米者,應及時手術切除。青春期前、絕經后或生育年齡口服避孕藥的女性,若發現卵巢腫大,應考慮為卵巢腫瘤。盆腔腫塊診斷不清或治療無效者,應及早行腹腔鏡檢查或剖腹探查。凡乳癌、胃腸癌等患者,治療后應嚴密隨訪,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散結靈膠囊對脂肪瘤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膠囊何處能購得?癌癥放療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個廠家生產的質量較好?
2024-10-24化療后患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4怎樣實現鼻咽癌早期發現診斷及癥狀有啥
2024-10-24經常身體不好,三個月體重減輕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見表現?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