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放化療之后,轉移反而加快?
很多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初并沒有在其它器官發現轉移,可一旦經過手術、放化療,往往不到半年,就在肝、肺、腦、骨等重要臟器出現轉移灶。于是大家就很困惑,不做治療還好,一做完治療,反而轉移更快,或者死得更快了。
原來,患者體內的原發瘤,就像“母體”,而那些轉移瘤就像一個個“兒子”,轉移瘤完全受原發瘤的控制。原發瘤會分泌一種抑制因子,來抑制轉移瘤的生長,不讓它們長得過快過大,從而避免與其爭搶營養。研究表明,原發瘤與轉移瘤保持著10:1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如果原發灶為3公分,那么在其它器官就有一個或多個3毫米的轉移灶存在。
這是一種相互制衡的腫瘤生存機制。可一旦手術切掉原發瘤,或者放化療攻擊原發瘤,由原發瘤分泌的抑制轉移瘤生長的抑制因子也就減少或消失了,此時,體內的轉移灶失去了控制,便開始大量分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形成豐富的腫瘤血管網,獲取大量營養和氧氣,以比治療前快10倍的速度瘋狂增長。 一個微小的轉移灶從看不見到長大成1公分,短的只需三個月,最長的也不過半年。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患者手術、放化療后,腫瘤轉移灶很快出現的根本原因。
傳統的手術、放化療,難道不能阻止腫瘤轉移嗎?
的確是這樣。很多人認為,實施手術、放化療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癌細胞擴散和轉移,然而事實上,手術、放化療做為目前主要的臨床治療手段,對于消除瘤體、解除壓迫、快速緩解癥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對腫瘤的擴散和轉移卻無能為力。
首先,手術的目的是迅速切除大的瘤體,解除其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緩解癥狀。手術切得干凈,可以防止腫瘤在原位置的復發,但手術解決不了遠處轉移的問題;其次是放療,放療可以精確地定位,最大限度的把局部腫瘤殺死,但它仍然解決不了轉移的問題;最后是化療,化療藥本來是用來阻止癌細胞轉移的,但問題是化療藥本身就是毒藥,還沒等化療藥把體內的癌細胞全部殺死,人體就會因嚴重的副作用提前致死。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就發出了“化療藥的副作用會致人死亡”的警告,這一點早已得到世界醫學界的公認。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散結靈膠囊對脂肪瘤的治療效果如何?
2024-10-24艾愈膠囊何處能購得?癌癥放療后可否服
2024-10-24消癌平片哪個廠家生產的質量較好?
2024-10-24化療后患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卵巢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
2024-10-24怎樣實現鼻咽癌早期發現診斷及癥狀有啥
2024-10-24經常身體不好,三個月體重減輕六斤是癌
2024-10-24乳腺癌的早期有哪些常見表現?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