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藥會增加乳腺癌風險嗎 乳腺癌的危害有哪些
臨床資料表明,有家族史的乳腺癌發生率較無家族史的要高。特別是雙側乳腺癌患者和發病年齡較小者,這些婦女發生乳癌的危險性為一般婦女的9倍,可能與遺傳因子有關,使其具有對乳腺癌的易感體質和病變內因。
這些因素可能誘發乳腺癌
初潮及絕經年齡:月經初潮年齡和絕經年齡與乳腺癌發生有關,初潮年齡早于13歲者發病的危險性為初潮年齡大于17歲者的2.2倍;而絕經年齡大于55歲者比小于45歲者危險性增加1倍。
生育因素:乳腺癌的發病率隨初產年齡的推遲而增高,如20歲前足月生產第一胎乳腺癌發病率僅為初產年齡在30歲以后者的1/3。
哺乳:哺乳可降低乳腺癌的發病危險性,而且第一胎生產后哺乳時間越長,發病危險性越低。
雌激素與避孕藥物:激素在乳腺癌的發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長期服用避孕藥物及雌激素與乳腺癌的發病關系仍在研究中。
飲食因素:高脂肪飲食與乳腺癌發生有一定關系,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肪食物攝入量增加,我國城市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逐漸增高,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已經與歐美國家持平了。
肥胖:絕經后的肥胖女性,其患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所以老年婦女應適當控制體重,少食肉類、煎蛋、黃油、奶酪和動物脂肪。
乳腺良性疾病:乳腺良性疾病指乳腺小葉增生及乳腺纖維瘤等,其與乳腺癌的關系尚待研究。但臨床觀察發現,患有乳腺良性疾病的女性,發生乳腺癌的機會增加。
放射線:放射線與乳腺癌的發生具有明確的關系,日本長崎原子彈爆炸時的幸存者中,患乳腺癌的比例明顯增加。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接受過胸部放療的,長大后患乳腺癌的機會也增加。
藥物:有些藥物如降壓藥利血平、吩噻唑等及甾體類藥物有增加乳腺癌患病率的作用,但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其他因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使抗癌因子的免疫功能受抑制;以及乳房有外傷刺激,吸煙、飲酒等都是易患乳腺癌的因素。
乳腺癌的危害有哪些?
一、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可出現“腫瘤食欲不振惡病質綜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惡病質的原因,又是惡病質的臨床表現。可出現食欲不振、厭食、消瘦、乏力、貧血及發熱等癥狀,嚴重者可引發生命危險。
二、乳腺癌后期可出現淋巴轉移,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而且腫大的淋巴結數目不斷增多,互相粘連成團,少數患者可以出現對側腋窩淋巴轉移。乳腺癌后期還可以出現遠處轉移,乳腺癌會轉移到肺部,出現胸痛、胸水、氣促等癥狀。脊椎轉移可以出現患處劇痛甚至截癱等,肝轉移可以出現黃疸、肝腫大等。
三、乳腺癌患者少數在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觸痛或乳頭溢液。乳腺癌腫塊生長速度比較迅速。乳房可有“桔皮樣”改變,腫瘤表面皮膚凹陷,乳頭偏向腫瘤所在的方向,乳頭內陷等。而到乳腺癌晚期通過淋巴轉移和遠處轉移可以并發其他一系列的癥狀。
惡性乳腺癌患者能活多久
對于這個問題,答案是不固定的,其實乳腺癌是癌癥中最輕的一種,治療后活十多年的可能都有,主要是治療方式的選擇和術后的護理,癌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這已經成為癌癥治療的必選。但也要因人治療。如果盲目治療,例如手術后免疫力低下,還接著化療、放療,不但殺滅了癌細胞,同時也殺滅了正常的細胞,導致殘留的癌細胞瘋狂轉移,然后再化療,如果重復,讓患者備受疾病和反復放、化療的折磨,最終病情沒有好轉,卻白白消耗了患者的精力和金錢。
乳腺癌術后可以活多久,還要取決于治療的方法,治療方法的選擇是影響乳腺癌患者壽命的一種因素。因此一定要選擇可靠的醫院進行專業的治療,同時由于患者病情、精神狀態、體質的不同,生存時間也會不一樣,有些患者被確診乳腺癌以后幾個月就去世了,有的患者坦然面對,保持心情開朗,就可以多活幾年,其實乳腺癌手術治療后是可以多活幾年的。
由于乳腺癌后續的治療等對具體的生存時間都是有影響的,所以沒法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總的來說要看乳腺癌的程度,早期治療比較容易,晚期就很難說了,只是說一般的生存期為五年,但是也可能幾個月就去世的。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珍香膠囊的成分包含什么?
2024-10-21食管癌的分期是如何劃分的
2024-10-21宮頸充血有必要做宮頸癌篩查嗎
2024-10-21盲腸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情況如何?
2024-10-21宮頸癌早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2024-10-21乳腺癌治療僅切掉乳房就能治好嗎?
2024-10-21男寶寶長脂肪瘤是怎么回事
2024-10-21寶寶后背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