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避孕藥易致乳腺癌 得了乳腺癌能活多久?
乳腺癌可以說是廣大女性的噩夢,全球乳腺癌發病率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呈上升趨勢。美國8名婦女一生中就會有1人患乳腺癌。究竟哪些因素會誘發乳腺癌?得了乳腺癌還能活多久?
長期吃避孕藥易致乳腺癌
專家指出,有六大誘因極易引發乳腺癌。
誘因一:激素水平的改變。
不規律、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如常吃高脂肪、油炸食物,讓女性的身體素質下降。還有些愛美的女性,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年輕、漂亮,不經醫生指導,擅自補充雌激素,這些都增加了年輕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
誘因二:精神壓力過大。
精神壓力大是導致女性患乳腺癌的重要原因。現代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經常熬夜加班,為了提神就喝咖啡或者抽煙,而熬夜、喝咖啡、抽煙都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
誘因三:晚婚晚育、少哺乳。
醫生建議女性,應該順其自然,適齡結婚、生子。哺乳可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女性分娩后,正確哺乳能使乳腺保持通暢,對乳腺癌的發生有預防作用。一些女性只生育,不哺乳,或哺乳時間短,或只用一側乳房哺乳。這部分人的乳腺癌發病率高于正常哺乳的女性。
誘因四:反復人工流產。
正常自然流產不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險性,而反復人工流產,或18歲以前,多次做過人工流產者,易患乳腺癌。
誘因五:性生活質量差。
乳腺疾病和性生活密切相關。據報道,患有乳腺小葉增生的女性,86%的人在性生活時,從未達到過性高潮。女性的性壓抑,可增加乳腺小葉增生和乳腺腫瘤的發病率。女性初婚年齡越大,乳腺病發病率越高。
誘因六:長期服用避孕藥或使用豐胸產品。
過量的雌激素會干擾人體內正常的激素水平,使內分泌紊亂,對乳房造成傷害。
得了乳腺癌能活多久?
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乳腺癌的知識以及治療常識。進行乳腺癌的治療關鍵是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當然這將會涉及到很多因素,總的來說,乳腺癌能活多久,換句話說乳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有多長,主要取決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療方法是否得當以及病人的身體素質。此外乳腺癌晚期患者或家屬應多了解乳腺癌晚期的治療知識,多和主治醫師交流,對乳腺癌晚期生存期的延長有幫助。
在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的決定因素中,患者的身體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身體機能好,免疫力強,才能抵抗癌腫的發展,耐受各種藥物治療。因此,提高免疫機能,增強對腫瘤的抵抗力對晚期乳腺癌患者極為重要。在日常飲食上,乳腺癌患者宜食海帶、紫菜等具有化痰軟堅散結功能的食物;晚期乳腺癌化療時易出現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現象,可食用甘蔗汁、佛手、鮮果汁等;應減少脂肪類食物,乳腺癌患者少食肥肉,少吃辛辣食物。
而乳腺癌晚期可以活多久,關鍵還是看選擇的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手術進行乳腺癌的治療,主要是將傳遞痛疼刺激的神經切斷來組織達到止痛的效果,但是對于乳腺癌晚期患者來說,身體已經非常虛弱,手術治療多不能取得滿意療效,且手術切除后雖可止痛,往往可損害患者的感覺中樞,給患者機體造成更大的損害,故乳腺癌晚期多不采用手術切除療法。
2、皮膚刺激法。就是通過對病患處的皮膚進行摩擦、加壓以及溫度變化等刺激,提高皮膚神經末梢的興奮度,以使痛感受到阻滯而減輕。
3、藥物止痛。目前臨床上的癌性鎮痛藥物很多,但是療效差距很大,大都有副作用大、依賴性強的缺點,所以一般多不考慮使用西藥止痛劑,我們建議中藥止痛外用貼劑在治療乳腺癌晚期疼痛方面取得了可靠療效,中藥止痛安全無毒副作用,不會形成藥物依賴。
4、針灸。針灸屬于中醫療法,針灸有必然的麻醉作用,可以用來給乳腺癌晚期患者止痛。
5、神經阻滯止痛。主要是將一些藥物注入到神經或者神經周圍,這樣才能給組織傳導痛疼感,將藥物注入神經或神經周圍,阻止神經傳導疼痛。局部麻醉劑加皮質激素應用于暫時止痛,酚和乙醇注射后,止痛時間可延續較久。其副作用是患區失去一切知覺。
所以女性朋友們,即使患上乳腺癌,也不要放棄自己,也要積極接受治療,與癌癥做抗爭。
(責任編輯:詹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廣州地區哪家醫院治療直腸癌效果佳?
2024-10-21乳腺癌患者能否補充雌激素
2024-10-21注射用達卡巴嗪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0-21乳腺癌根治術后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4-10-21廣州哪家醫院治療小腸腫瘤效果佳?
2024-10-21治療乳腺癌應選擇哪家醫院
2024-10-21鄭州治療殘胃淋巴瘤哪家醫院好
2024-10-21嬰兒出現血管瘤的原因有哪些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