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外頸動脈瘤的病因有哪些?與哪些因素有關?
顱外頸動脈瘤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其次為創傷和既往動脈內膜切除處形成假性動脈瘤。其他病因也能誘發全層動脈瘤樣變性,例如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結締組織病、炎癥性疾病、先天性缺陷和輻射。頸動脈壁的原發性感染可導致真性動脈瘤,而對于既往經歷過頸動脈手術或其他干預的患者,繼發性感染通常引起假性動脈瘤。鈍挫傷或穿透傷可導致真性或假性動脈瘤,取決于動脈壁損傷的機制和嚴重程度。
顱外頸動脈瘤的病因有哪些?
一、動脈粥樣硬化
導致真性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的因素不同,真性動脈瘤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尤其在年齡較大的個體。動脈粥樣硬化是真性顱外頸動脈瘤的最常見病因,患者常常會有嚴重的高血壓和其他共存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顱外頸動脈瘤組織學特征包括內彈性膜破裂和動脈中層變薄。
二、感染
顱外頸動脈瘤可由頸動脈組織的原發性感染引起,也可由于既往頸動脈手術或其他器械操作導致的繼發感染引起,兩種顱外頸動脈瘤都與人免疫缺陷病毒有關。
1、原發性感染
感染性原發性顱外頸動脈瘤非常少見,累及頸動脈壁的感染導致急性炎癥性改變,使動脈壁變得薄弱,隨后導致動脈擴張,從而引起感染性原發性顱外頸動脈瘤。停留在頸動脈杈的膿毒性栓子最常來源于感染的心臟瓣膜,而持續性感染通常來自于腦膜炎或頸淋巴結炎,可發生播散,累及動脈周圍淋巴管和血管的滋養血管。該機制也是兒童頸動脈瘤的最常見原因。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扁桃體周圍感染和中耳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動脈瘤的發病率已經下降。引起感染性顱外頸動脈瘤最常見的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屬、鏈球菌屬、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屬。
2、術后感染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后假性頸動脈瘤的發病率仍較低。所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不到1%發生了假性頸動脈瘤。這些動脈瘤與縫線斷裂有關,或由深部傷口感染所致。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微生物。
大多數術后感染的患者在使用合成補片行動脈內膜切除術后發生動脈瘤;但也有靜脈補片修復后和直接縫合頸動脈后發生的動脈瘤。在所有的假性動脈瘤中,發生于既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處的假性動脈瘤占24%,術后平均82個月時發現。
(責任編輯:詹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四個月寶寶胸口有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怎樣為腎血管瘤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
2024-10-21怎樣判斷是否患了宮頸癌
2024-10-2135 周+4 天甲胎蛋白 382 怎
2024-10-21乳腺結節是否會發展成乳腺癌
2024-10-2130 多歲女性為何會確診乳腺癌?
2024-10-21除小肝癌外的肝癌應采取哪些治療手段?
2024-10-21小孩患毛細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