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導航3D打印 “無管化”肺癌根治術快準穩!
近日,前女足國腳張歐影于美國時間12月1日早上7點27分,因肺癌呼吸困難病逝,年僅43歲。據悉,今年三月,張歐影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令人扼腕。
肺癌是我國“第一大癌”,但遺憾的是,近70%的肺癌患者在初診時已是晚期,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超過5%。很多人“談癌色變”,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對肺癌手術有抵觸心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院長表示,肺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近日,其團隊在3D打印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的電磁導航定位系統,順利完成早期肺癌根治手術,患者在術后24小時出院。
一周前,陳阿姨因子宮肌瘤住院準備手術,在做術前檢查時,發現左肺上葉有一個不到7毫米的小結節,為了明確診斷,陳阿姨帶著CT片子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經過與影像科、呼吸內科、腫瘤科等多學科討論之后,高度懷疑可能是早期肺癌,建議盡早手術切除。
在臨床當中,肺小結節并不一定是肺癌,但肺癌早期均表現為小結節,對于一些極有可能擴大、轉移的惡性結節,醫生建議盡早切除“以絕后患”。在手術正式開始之前,為了更精準的定位,胸外科醫生們需要提前一天,借助已有的CT等影像檢查進行穿刺定位。
穿刺是一種有創的手術操作,為了標識好手術時切除的病變位置,醫生還需要將定位膠水注入靶區附近,或者在靶區埋下一個金屬鉤,可能會有過敏或異物存留的風險,而且患者還要因進行CT放射線掃描而不得不“吃射線”。
如何能讓患者的創傷降到最低?如何能實現最精準的定位?
如今,3D打印技術飛速發展,在骨科、心血管、眼科、創傷科等臨床醫學領域得到較好的應用,但由于肺臟涉及眾多血管和支氣管,對3D打印重建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能夠將其順利應用于肺癌根治術的醫療機構并不多見。
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對患者的創傷,何建行教授團隊術前利用3D打印輔助技術,為陳阿姨“量身定制”了一款肺葉模型,并清晰地標注出小結節的位置(如圖),通過術前規劃,優化個體化手術方案,進一步確保手術切除的精準度。
在手術中,何建行教授團隊引入電磁導航定位系統,結合纖支鏡技術,在基本無創的情況下,只要患者平躺在一個特質的手術床上后,纖支鏡前端的導絲探頭就自動出現一條路徑指向最末端的病變靶區,可以實現對病灶的“GPS”精準定位。 “定位之后,我們使用一種特殊的染色劑,在手術時,通過特定的技術設計,需要切除的靶區就會顯現出熒光色。”手術團隊成員之一的李樹本主任說。
3D重建打印技術給手術醫生充分的自信,再結合磁導航定位技術的雙重保障,陳阿姨的手術進行的十分順利。何建行教授團隊采用最先進的“無管”技術,術中不需要氣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一個2厘米的小孔、不到20分鐘便將病灶“一舉拿下”。術后病理結果發現,陳阿姨果確實是早期肺癌,所幸得到有效及時的根治,術后4小時可以進食,6小時能下地活動,24小時即辦理了出院手續。
“何建行教授常說,治愈早期肺癌比感冒還快,這不是夸張,而是真實的。類似的手術我們已經開展了多例,患者都實現了術后的快速康復,有效地預防了原本會擴大、遷延、轉移的肺癌。”李樹本主任表示,雖然手術中采用的都是國內領先的技術,但費用方面并非“天價”,手術運用的產品都是屬于國內自主研發技術,費用更加“親民”。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劉志玲 通訊員:韓文青)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四個月寶寶胸口有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怎樣為腎血管瘤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
2024-10-21怎樣判斷是否患了宮頸癌
2024-10-2135 周+4 天甲胎蛋白 382 怎
2024-10-21乳腺結節是否會發展成乳腺癌
2024-10-2130 多歲女性為何會確診乳腺癌?
2024-10-21除小肝癌外的肝癌應采取哪些治療手段?
2024-10-21小孩患毛細血管瘤應如何處理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