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傳剛:局部中晚期直腸癌行新輔助放化療后的外科治療
本文指導專家: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普外科副主任傅傳剛教授
傅傳剛教授稱新輔助放化療后術前分期的不準確性是影響治療決策選擇的最大難題。
1、而常用的術前分期手段,如直腸腔內超聲、CT和MRI的準確性并不高。
2、即使常規HE染色沒有發現腫瘤癌細胞的殘留,也并不能完全代表腫瘤的完全消失。反過來,新輔助放化療后持續存在的腫塊也可能是有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或者炎性包快,不含腫瘤細胞。經過研究調查,76%的直腸指診時可以捫及直腸內有一腫塊,但是術后病理檢查和臨床隨訪均證實沒有腫瘤殘余。
3、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后的N分期則更加困難。以前普遍認為是直徑大于10mm的淋巴結是轉移淋巴結,但是北京腫瘤醫院顧晉等人的研究發現,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后的轉移淋巴結的直徑小于10mm,這又進一步增加了術前N分期的難度。
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后的治療策略
1、密切觀察
傅傳剛教授稱,密切觀察,即對患者進行密切的隨訪觀察,同事給予化療,待腫瘤再次出現后再進行手術治療。理論上,之一方案僅適用于病理完全緩解的患者。但是,如果不進行手術切除,就無法判斷患者是否真正達到了PCR。目前,密切觀察主要用于臨床完全緩解(cCR)的患者。但是經過一項調查顯示,cCR與PCR之間的相關性很差,因此,ccr的患者有復發和轉移的風險,應慎重選擇隨訪觀察。
2、局部切除術
局部切除術包括經肛門布局切除術和經肛內鏡下微創手術。傅傳剛教授稱,大量研究表明,局部切除術后一旦出現局部復發常常為晚期,因此,局部切除術后一定要進行嚴密得到隨訪觀察,從而增加補救性開腹手術的成功率。
3、根治性手術
新輔助放化療后臨床反映差或腫瘤體積過大不適合行局部切除術的患者,建議行開腹根治性手術。局部切除術后標本的切緣為陽性或者腫瘤降期不充分的患者也需要補行開腹根治性手術。傅傳剛教授還補充說,對于新輔助放化療后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只要可以行前切除術保留肛門,就應當直接行開腹手術,如果行局部切除術,再行補救性手術,就有可能要犧牲肛門功能,但是,對于那些侵犯直腸肛管環、伴淋巴血管浸潤、分化程度低或者對新輔助放化療無效的低位直腸癌,還是需要行Miles術。
4、根治性手術的遠切緣
傳剛教授稱,一般來說,不存在不良預后因素的未行新輔助放化療的低位早期直腸癌,遠端腸管的切除范圍只要1cm就夠了,對于中晚期直腸癌,遠端腸管至少要切除2cm。那么,對于局部中晚期的直腸癌行新輔助放化療后,如果腫瘤明顯縮小,遠端腸管應當切除多少,目前仍存在爭議。
5、放療前是否需要對腫瘤的邊緣進行標記
傅傳剛教授說:“關于新輔助放化療后腫瘤的邊緣是否會縮小目前也存在爭議。”有種觀點認為,新輔助放化療將腫瘤細胞殺死之后,直腸黏膜會再生出來,這些黏膜的下方可能還有腫瘤細胞殘余。所以,腫瘤縮小后,在舊的腫瘤邊緣和新的腫瘤邊緣之間的環形區域內,還有可能有腫瘤細胞的殘余。另一種觀點認為,放療后,隨著腫瘤組織的縮小,腫瘤的邊緣也會相應的向腫瘤的中央回縮,在新的腫瘤邊緣之外沒有腫瘤組織,這樣手術的遠切緣就應當以新的腫瘤邊緣為基準,手術切除的腸管就要少一些。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高保肛率和局部切除的概率。由于新輔助放化療后腫瘤會縮小,因此,腫瘤的邊緣也會移動,所以,有人認為應當在放化療前對腫瘤的下緣進行標記,以便在放化療后可以準確的判斷腫瘤的下緣。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消癌平片適用于哪些癥狀?
2024-10-24治療子宮癌應如何選擇醫院?
2024-10-24基底細胞上皮瘤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食道癌轉移左上鎖骨和腹部,灰樹花膠囊
2024-10-24尋找治療宮頸癌的好醫院
2024-10-24眼周汗管瘤激光后未恢復,用藥注意事項
2024-10-24如何選擇治療宮頸癌的醫院
2024-10-24安慶市之外,哪里治療宮頸癌比較靠譜?
2024-10-24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