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癌癥悄悄走近年輕的你
“不要以為癌癥離年輕人很遠,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警鐘。”在前不久“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上,專家呼吁廣大年輕人對癌癥要正確認識、科學防治。
癌癥魔爪正伸向年輕人
湖北宜昌的鄭先生是一位“70后”的創業者,吃喝,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一次在家持續咳嗽,誤以為是感冒,服藥后沒有效果,進醫院檢查,提示“肺癌”。
趙女士是一位“80后”的年輕媽媽,在哺乳期剛剛結束,發現自己的左側乳房出現了腫塊,正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她以為是乳腺炎,就在家用熱毛巾熱敷一周,誰知包塊沒有按照她的想法變小,反而越來越大,跑進醫院一檢查,提示“乳腺癌”。
傳統意識中,癌癥是一種“老年病”。但事實上,癌癥已不再只是侵蝕老年人,在不經意間已悄悄地靠近了年輕人。
臨床資料表明,近年癌癥發病年齡逐漸提前,呈年輕化趨勢,而某些成人易患的癌癥甚至已盯上了兒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住院癌癥患者中,50歲以下患者所占比例高達38%-40%;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兒童發病率增加了25%。以宮頸癌為例,有研究表明,35歲以下的宮頸癌患者在70年代所占比例為1.22%,到90年代末已上升至9.88%,平均發病年齡由53歲左右降至41歲左右,整整提前了12年。還有肝癌、肺癌,這些成人癌發生在低齡兒童身上已不足為奇。
但癌癥的高發病率及年輕化并沒有引起年輕人的重視,專家指出:“我們在本期防癌宣傳周活動中隨機對一些45歲以下的健康人作了相關調查,其中80%的人不以為然,認為癌癥是一種老年疾患,離他們很遠,其實這種認識有失偏頗。”
年輕人患癌三大主因
專家總結的年輕人患癌三大主因有:不健康的飲食,不規律的生活;疏忽的心態,盲目的自信;自我診斷,擅自用藥。
如今,70后、80后的年輕人,不少成了單位的骨干,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如果以下幾種生活方式經常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就需要警惕了:嗜煙酒、熬夜、吃燒烤、飲食不規律以及不潔的生活習慣。
“很多年輕人,總覺得自己身體一直很好,平時連感冒都很少得過,也不注重鍛煉。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身體過分自信,從來不會主動去體檢,只有在身體不適時才會走進醫院。其實一半以上的早期癌癥,都是沒有自覺癥狀的。而當有癥狀時,多半已是中晚期,所以定期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專家說。
包塊、潰瘍、干咳、聲嘶、消化不良、便血等等,當這些不起眼的常見癥狀出現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圖方便,不檢查隨便用藥,自以為是對癥用藥,實則適得其反。最后反而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專家支招年輕人應對癌癥
針對上述情況,專家支招年輕人:
一是要科學認識目前癌癥高發現象,以平常心正確面對。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診療技術的進步,過去許多威脅人類健康的急性傳染病、寄生蟲病等都找到病因并得到有效控制,,這種相對變化就凸顯了腫瘤的高發趨勢。再加上現在腫瘤知識普及,國家醫保政策的全覆蓋,使得腫瘤診斷率也有所提高。而由于社會進步、經濟水平提高,人們平均壽命延長,腫瘤發病率高峰多在40-45歲以后,這同樣也相應凸顯了腫瘤發病率。
二是要掌握所有危險信號,力求早期發現。比如,不明原因的刺激性干咳,傷風感冒后咳嗽持續不愈,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吞咽困難、進食梗阻,無痛性的包塊,,乳房溢液,大便習慣和性狀的改變,性交后出血、閉經后出血等等。信號出現后,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科學的檢查診治。
三是要重視體檢,早診早治。工作再忙,也不要忽視每年一次的定期體檢。例如2011年臨床腫瘤學研究的重大進展之一:低劑量CT掃描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篩查可使肺癌死亡風險降低20%。
同時,年輕人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鍛煉,良好的心態等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30%以上的腫瘤發生與體重指數高、運動量不足、過度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行為有關。
更多癌癥文章推薦》》》
(責任編輯:果果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纖維瘤術后一年復發能否懷孕
2024-10-27化療期間可用哪些藥物?華蟾素片與膠囊
2024-10-27癌癥患者能否服用博爾寧膠囊及有無減毒
2024-10-27巴彥淖爾盟治療宮頸癌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7朋友患癌醫生開角鯊烯,能有效治癌嗎?
2024-10-27不知注射用藥物有何作用?
2024-10-27復方紅豆杉膠囊能否緩解胸口悶及有無依
2024-10-27肺癌晚期醫院放棄治療,買泰勒寧需啥手
2024-10-27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