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指慢性、反復發作、以腸道運動障礙為主、難以用解剖異常解釋的腸道癥狀群,即器質性病變已被排除的腸道功能紊亂。常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急迫不盡感,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腹脹、腸鳴及失氣等,有的糞便中帶較多粘液。癥狀至少持續3個月。
1、遺傳因素
腸易激綜合癥有明顯的家族集聚傾向。國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國內與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的臨床表現雷同。
2、精神因素
研究認為,本病癥狀發作或加重均與情緒緊張有關,焦慮、抑郁、激動、恐懼等情緒不安因素刺激機體,影響了植物神經功能,從而引起結腸和小腸的運動功能改變及分泌功能的失調。
3、飲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腸易激綜合癥。腸易激綜合癥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發生乳糖類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進食或刺激性食物發作,可能對某種或多種食物不耐受,致使腸腔擴張和腸蠕動正常功能發生紊亂而發病。
4、感染因素
約1/4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的癥狀起自胃腸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響胃腸功能的疾病。研究認為各種細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腸粘膜下巨細胞或者其它炎性細胞所釋放的細胞因子,可能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而發生腸易激綜合癥。
5、神經和內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癥與膽堿能神經異常有關,而腹瀉型則與腎上腺能神經異常有關。更主要的是本病與內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膽囊收縮素(CCK)、P物質(SP)、生長抑素(SS)、胃動素(MOT)及5-羥色胺(5-HT)等含量異常有密切聯系。
除上述因素之外,人體內微量元素的改變,氣候變化均可誘發和加重病情。總之,各種因素最終導致結腸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亂,以及腸道動力學改變而發生本病。
腸易激綜合癥的明確病因以及發病機制至今仍不明確,醫生只能稱其為功能失調。該病可以給患者帶來很大的不適和痛苦。治療后一不注意又會復發。然而能夠通過改善飲食、調節緊張情緒以及服用醫生所開的藥物控制癥狀。
(責任編輯:劉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飯后肚子痛能吃和胃整腸丸嗎?
2024-10-27女友有時胃脹,能吃天然維生素 C 緩
2024-10-27能否買到氣滯胃痛顆粒和舒肝丸
2024-10-27保濟丸有哪些具體的治療作用?
2024-10-27復方丁香開胃貼哪里能買到?
2024-10-27參芪健胃顆粒效果如何?
2024-10-27龍牡壯骨顆粒相關情況如何?
2024-10-27朋友食物中毒拉肚子,能吃速效止瀉膠囊
2024-10-27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