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失弛緩癥是怎么引起的?
由于食道下端肌層的運動障礙引起此處的食道壁無法松弛,造成食物通過障礙,胸部食道擴張呈S狀,這種情況稱為賁門失弛緩癥。臨床上賁門失弛緩癥表現為液體和固體食物的吞咽困難,餐后反食,夜間嗆咳以及胸骨后不適或疼痛。那么它的病因是什么呢?
病因
本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認為,本病屬神經源性疾病。發病率約0.03/10萬人口~1.1/10萬人口,男女發病比例大致相等。發病年齡大多數在30~50歲。本病首先由Thomas Willis于1697年報道,主要癥狀是吞咽困難、嘔吐和胸骨后疼痛,有時胸痛癥狀可較早出現。 食道的這種運動障礙是由于食道下端固有肌層內的神經叢(肌層神經叢)的神經細胞變性所致。迷走神經的支配僅止于食管的上段,而食管下端的功能則由食管壁肌問神經叢支配,其神經遞質為嘌呤核苷酸和血管活性腸肽(VIP)。有人測得在本病患者食管括約肌的VIP明顯低于正常人。VIP具有抑制靜息狀態下食管括約肌張力的作用。食管括約肌內VIP的明顯減少,使其失去抑制作用而張力增高,引起失弛緩癥。胃癌侵犯食管括約肌層神經叢也能引起與本病相似的癥狀。某些食管賁門失弛緩癥者的咽下困難常突然發生,且具有迷走神經和食管壁肌層神經叢的退行性變,故也有人認為本病可能由神經毒性病毒所致,但迄今未被證實。
發病機制
正常吞咽動作開始,食管括約肌即反射性地松弛,食物進入胃腔。當迷走神經功能障礙或食管壁肌內神經叢損害時,食管括約肌不能松弛,以致食物不能順利地進入胃內;加上食管的推動性蠕動失常,大量食物和水份淤積在食管內,直至其重量超過食管壓力時,才進入胃內。由于食物滯留,初期食管呈梭狀擴張,以后逐漸伸長和彎曲。食管擴張的程度,遠較食管癌或其他食管疾病所致者為著,其容量最大可達1L以上。此外,食管壁尚可有斷發性肥厚、炎癥、憩室、潰瘍或癌變,從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
病理
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食管壁間神經叢的節細胞數量減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個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為明顯。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反復難受疼痛怎么治?
2024-10-24猴頭菌提取物顆粒是處方藥還是保健品,
2024-10-24近期常胃脹胃疼該如何應對?
2024-10-24懷孕三個月便秘,吃排毒養顏片是否有影
2024-10-24心慌的原因有哪些,怎樣有效治療?
2024-10-24每天服用 18 個復方地芬諾酯片對身
2024-10-24胃不好吃錯東西上吐下瀉,用藥仍惡心,
2024-10-24健胃消食片對不思飲食有作用嗎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