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瀉診斷該做哪些檢查
腹瀉患者應行血常規、電解質、血氣分析等檢查。急性感染性腹瀉時,有外周血白細胞增多;腸道寄生蟲病時可有血嗜酸粒細胞增多,如血吸蟲病、類圓線蟲病、肉孢子蟲病等。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時,血沉增快、貧血、血白蛋白降低等;吸收不良患者常有低蛋白血癥、血維生素B12、葉酸濃度降低等。沙門菌感染時可進行血培養以協助診斷,血清學試驗檢測病原抗體,對診斷也有幫助,如阿米巴痢疾、孢子蟲病、梨形鞭毛蟲病等
X線檢查:胃腸道X線檢查可以發現胃腸道腫瘤、畸形,觀察胃腸道黏膜形態、小腸分泌吸收及胃腸動力。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腹部平片、胃腸鋇餐、鋇劑灌腸等檢查。
鋇餐檢查顯示小腸擴張,分泌增多,鋇影呈絮狀分布不均,黏膜皺襞改變時,常提示為小腸吸收不良,如乳糜瀉、Whipple病。鋇劑灌腸檢查是慢性腹瀉的常規檢查,對結腸腫瘤、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克羅恩病、阿米巴痢疾等診斷有幫助。ERCP對診斷胰源性吸收不良,腹部CT對腫瘤診斷有價值。
大便檢查:應注意大便量、外觀、性狀,有無食物殘渣、黏液、血和膿液。顯微鏡檢查應注意紅白細胞、蟲卵、原蟲、食物殘余。感染性腹瀉者還應行糞便病原學檢查。大便檢查標本應盡量新鮮,避免尿液污染,此對阿米巴原蟲檢查尤為重要。
大便中含白細胞者,表示腸道黏膜受損,常見于痢疾桿菌、沙門菌、彎曲菌、耶爾森菌、侵襲性大腸桿菌、分支桿菌、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等所致結腸炎,以及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假膜性腸炎等,其白細胞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傷寒患者糞便中白細胞以單核細胞為主,過敏性腸炎時大便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17]。
不侵犯腸黏膜的腹瀉,如霍亂、病毒性腸炎、隱孢子蟲病、腸毒索性食物中毒等,糞便中常無白細胞或極少。脂肪瀉患者大便有大量脂肪滴,可用蘇丹Ⅲ染色證實,胰源性腹瀉者常有未被消化的肌肉纖維。缺血性腸炎、腸道腫瘤等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或可見血性大便。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大便常有黏液[18]。
大便顯微鏡檢查可發現梨形鞭毛蟲、腸滴蟲、結腸小袋纖毛蟲、溶組織阿米巴原蟲、鉤蟲卵、蛔蟲卵、血吸蟲卵、類圓線蟲卵或仔蟲、毛線蟲卵等,對疾病診斷有重要價值。疑為霍亂、彎曲菌腸炎時,應作糞便懸滴試驗,霍亂弧菌呈流星樣快速運動[19,20]。大便硫酸鋅漂浮法可用于原蟲包囊及寄生蟲卵檢查,疑為血吸蟲病時應做大便毛蚴孵化試驗。
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病毒顆粒,為診斷病毒性腸炎重要手段。輪狀病毒、腺病毒,可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快速乳凝試驗等免疫學方法檢測其抗原。
致病菌的分離培養是診斷細菌性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必須在疾病早期,應用抗菌藥物之前留取糞便的膿血部分,或在結腸鏡檢時留取標本進行。疑為細菌性食物中毒時,還應同時對嘔吐物、可疑食物進行細菌分離,并進行型別及產毒素能力鑒定,大便、嘔吐物及食物中分離細菌一致時方能肯定診斷。一般病原菌分離在發病3天內陽性率可達20%~,3天以上者培養陽性率很低。
大便培養時,標本應立即接種,多次培養。以本地區常見致病菌為常規分離對象,特殊病例再選用特殊培養方法。大便電解質、pH、溶質差測定對滲透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有一定診斷價值。
上一篇:急性腹瀉伴發癥有哪些
(責任編輯:數據中心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新生兒照藍光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4-10-24奧美拉唑腸溶片可否長期服用及后果
2024-10-24過一周左右開始便秘,如何改善?
2024-10-24喝強骨生血口服液會導致反胃惡心嗎?非
2024-10-24蕁麻疹總因食物過敏復發,如何應對?
2024-10-24炎立消膠囊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024-10-24增生胃炎消化不良能吃乳酸菌素片嗎
2024-10-2432 歲舌苔厚白口臭大便異常多汗怕熱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