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分泌性腹瀉引起的疾病
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疾病主要五大類:
1、異常的介質各種異常的介質可激活小腸、大腸細胞膜上的cAMP,胞內cAMP含量劇增,使細胞質鈣離子含量增高,導致腸道分泌增加,大量水分、碳酸氫鈉、氯化物和鉀離子喪失。這些介質包括細菌的腸毒素、攝取胺前體脫羧細胞(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APUD)腫瘤病理性分泌的胃腸多肽(血管活性腸肽、胃泌素、P物質、降鈣素等)、前列腺素、5-羥色胺等。腸毒素可先在體外產生,然后被攝入(如食物中毒),也可由細菌在體內產生。腸毒素的作用通常不依賴細菌的存在,故癥狀可具自限性。見于急性食物中毒或腸道感染,最典型的例子是霍亂。血管活性腸肽瘤(VIP瘤)分泌大量VIP,促進空腸、回腸和結腸的水和Na+、K+、C1-等電解質分泌增加,導致水樣腹瀉,該病也稱胰性霍亂。冰箱電器輻射,日光,蔬菜,空氣等也可引起腹瀉。
2、內源或外源性導瀉物質如膽酸、脂肪酸、某些瀉藥等。正常人的膽酸在肝內合成后,隨膽汁進入腸腔,大部分在回腸被吸收而回到肝臟(腸肝循環),每日由糞便排出的膽酸僅500mg左右。在廣泛回腸病變、回腸切除或旁路時,膽酸重吸收發生障礙而進入結腸,刺激結腸分泌而引起分泌性腹瀉。過量脂肪酸對結腸的刺激也是分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引起腸腔內脂肪酸增加的病理情況有短腸綜合征及胰腺、小腸病變導致的脂肪吸收不良等。番瀉葉、酚酞等瀉劑也可刺激結腸分泌而導瀉。
3、腸道淋巴引流障礙廣泛小腸淋巴瘤、腸結核、Crohn病等。
4、分泌性直腸或乙狀結腸絨毛腺瘤。
5、先天性氯化物腹瀉(C1-:HCO3交換機制缺陷)和先天性鈉腹瀉(Na+:H+交換機制缺陷)等。分泌性腹瀉具有如下特點:①每日大便量超過1L(多達10L以上);②大便為水樣,無膿血;③血漿-糞質滲透差<50mmol/LH2O,這是由于糞便主要來自腸道過度分泌,其電解質組成和滲透壓與血漿十分接近;④糞便的pH多為中性或堿性;⑤禁食48小時后腹瀉仍持續存在,大便量仍大于500ml/24h。
(責任編輯:鄒華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胃間歇性痛伴脹痛和燒胃是何原因?
2024-10-24手術后肚子脹不消化是什么原因
2024-10-24服用硫唑嘌呤后惡心該如何處理
2024-10-24小肚子疼,定坤丸吃完還需再吃嗎?
2024-10-24孕婦能否服用保濟丸
2024-10-24男性雌二醇偏高、肝氣郁結、腎虧兩虛能
2024-10-24有便意卻拉不出,蹲下放屁后仍有便意,
2024-10-24十二指潰瘍反復如何有效應對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