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在我國發病率逐漸升高
- 炎癥性腸病的發生原本在我國少見,但近20年來,由于飲食習慣、生活節奏以及環境的改變,我國炎癥性腸病發病率逐漸升高,目前已成為我國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
- “炎癥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李明松指出,克羅恩病可累及從口腔至肛門間的全消化道,臨床以腹痛稀爛便及腸梗阻為主要癥狀。潰瘍性結腸炎則主要累及直腸及結腸,臨床以腹痛、粘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閱讀全文】
腸道健康是健康之本!在5月29日世界健康腸道日即將來臨之際,家庭醫生在線特邀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松教授,與網友分享腸道健康知識。李明松教授表示:腸道健康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但近年來,由于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患上腸道疾病的人群越來越多,尤其是炎癥性腸病(IBD),在我國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已成為我國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閱讀全文】
李明松,醫學博士,德國腫瘤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在國內外受過系統而嚴格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訓練,熟練掌握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擅長胃腸鏡對消化道及肝膽胰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消化道腫瘤和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的免疫治療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組建并主持南方醫院消化科炎癥性腸病診療中心工作,近5年來成功診斷及治療3000人次以上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患者。【閱讀全文】
很多人都把腹痛、腹瀉、消瘦這些癥狀當成普通的拉肚子,但其實有可能是炎癥性腸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松表示,目前很多人對這一疾病的認識不足,導致有很多病人因為誤診而拖延成了疑難重癥。 【閱讀全文】
炎癥性腸病該如何治療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松表示,除了根據病情用藥以外,還應重視營養治療。此外,還應根據醫生指示定期復查,同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閱讀全文】
李明松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經過病原學檢查、全消化道內鏡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炎癥性腸病后,一般會首選藥物治療方式。治療炎癥性腸病用藥較為復雜,不同患者對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反應,同一個患者對同一藥物在不同階段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應。所以,服藥后需根據醫生的指示進行血液檢查,監測藥物的副反應,根據檢查結果確定進一步的用藥情況。只有當病人出現腸梗阻、腸穿孔、癌變等并發癥以及藥物治療無效時,才會考慮采取外科手術治療。【閱讀全文】
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與炎癥性腸病有密切的聯系。IBD患者需終身接受治療,治療成本極高,使患者承受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壓力。成立IBD病友會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提供一個交流分享治病經歷的平臺與緩解精神壓力的渠道,有助于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心態好病自然就好得快。 【閱讀全文】
2015年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為了普及腸道健康知識,也為了能幫助更多的炎癥性腸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加深醫患之間的友誼,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于2016年5月19日舉辦了大型義診活動與健康公益講座。家庭醫生在線對活動進行了全程報道。【閱讀全文】
避開疾病活動期可正常受孕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松教授向家庭醫生在線編輯表示,炎癥性腸病本身及其治療與生育關系密切,但只要避開疾病活動期,選擇合適的藥物,并不影響女性的受妊能力。【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