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癥狀是什么?眼皮下垂要小心
重癥肌無力(MG)是一種由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易疲勞,活動后癥狀加重,經休息后癥狀減輕。患病率為77~150/100萬,年發病率為4~11/100萬。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約3:2,各年齡段均有發病,兒童1~5歲居多。接下來就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吧。
病因
重癥肌無力的發病原因分兩大類,一類是先天遺傳性,極少見,與自身免疫無關;第二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與感染、藥物、環境因素有關。同時重癥肌無力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發胸腺瘤。
臨床表現
重癥肌無力發病初期患者往往感到眼或肢體酸脹不適,或視物模糊,容易疲勞,天氣炎熱或月經來潮時疲乏加重。隨著病情發展,骨骼肌明顯疲乏無力,顯著特點是肌無力于下午或傍晚勞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減輕,此種現象稱之為“晨輕暮重”。
1、重癥肌無力患者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可有如下癥狀
(1)眼皮下垂、視力模糊、復視、斜視、眼球轉動不靈活。
(2)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講話大舌頭、構音困難,常伴鼻音。
(3)咀嚼無力、飲水嗆咳、吞咽困難。
(4)頸軟、抬頭困難,轉頸、聳肩無力。
(5)抬臂、梳頭、上樓梯、下蹲、上車困難。
2、臨床分型
(1)改良的Osseman分型法①I型眼肌型;②IIA型輕度全身型,四肢肌群常伴眼肌受累,無假性球麻痹的表現,即無咀嚼和吞咽困難構音不清。③IIB型四肢肌群常伴眼肌受累,有假性球麻痹的表現,多在半年內出現呼吸困難。④III型(重度激進型)發病迅速,多由數周或數月發展到呼吸困難。⑤IV型(遲發重癥型)多在2年左右由I型、IIA型、IIB型演變。⑥V型肌萎縮型,少見。
(2)肌無力危象是指重癥肌無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種原因突然發生的病情急劇惡化,呼吸困難,危及生命的危重現象。根據不同的原因,MG危象通常分3種類型:①肌無力危象大多是由于疾病本身的發展所致。也可因感染、過度疲勞、精神刺激、月經、分娩、手術、外傷而誘發。臨床表現為患者的肌無力癥狀突然加重,出現吞咽和咳痰無力,呼吸困難,常伴煩躁不安,大汗淋漓等癥狀。②膽堿能危象見于長期服用較大劑量的“溴吡斯的明”的患者,或一時服用過多,發生危象之前常先表現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多汗、流淚、皮膚濕冷、口腔分泌物增多、肌束震顫以及情緒激動、焦慮等精神癥狀。③反拗危象“溴吡斯的明”的劑量未變,但突然對該藥失效而出現了嚴重的呼吸困難。也可因感染、電解質紊亂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
以上3種危象中肌無力危象最常見,其次為反拗性危象,真正的膽堿能危象甚為罕見。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部位因乙酰膽鹼受體減少而出現傳遞障礙的自家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橫紋肌于活動時易于疲勞無力,經休息或用抗膽鹼酯酶藥物后可以緩解。也可累及心肌與平滑肌,表現出相應的內臟癥狀。重癥肌無力少數可有家族史(家族性遺傳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這類疾病的特點之一就是病程呈慢性遷延性,緩解與惡化交替,大多數病人經過治療可以達到臨床痊愈(即病人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和正常人一樣能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并停止一切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藥物)。
有的患者可有一個長時間的緩解期,但本病患者往往由于精神創傷、全身各種感染、過度勞累、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紊亂、婦女月經期等等多種因素而復發或加重病情,因此,重癥肌無力癥狀的反復性成為本病的特點。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了解引發癥狀反復的誘因,才能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積極治療,從而避免或減少重癥肌無力癥狀的反復。
癥狀通常晨輕晚重,亦可多變。病程遷延,可自發減輕緩解。感冒、情緒激動、過勞、月經來潮、使用麻醉、鎮痛、鎮靜藥物、分娩、手術等常使病情復發或加重。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的功效主治有哪些?
2024-10-24生命一號能與安神補腦液同服嗎
2024-10-24靈芝膠囊能治療哪些病癥?
2024-10-24腰酸且無法勃起是何原因
2024-10-24每天發作厲害,此藥對病情有無幫助?
2024-10-24經常失眠腦袋不適,能買到安眠藥嗎
2024-10-24坐骨神經痛應先買藥還是先去醫院檢查?
2024-10-24麻痹性臂叢神經炎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
熱門文章
癲癇發作如何做好應急處理?
2024-10-14女性癲癇會遺傳嗎?專業解析與探討
2024-07-16癲癇治療新進展:科學探索與個性化方案并重
2024-07-12什么是原發性癲癇?
2024-07-10羊角風是否會遺傳?深入解析與預防策略
2024-05-28小伙被怪異行為困擾17年 原來竟是癲癇
2024-01-12哪些是癲癇的癥狀?會引發什么并發癥呢?
2020-11-19癲癇通常有哪些癥狀?應該如何檢查?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