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小兒癲癇患者智力低下的原因
癲癇發作對孩子的智力影響是肯定的,且影響的程度主要取決于腦損害的輕重程度。也就是說引起小兒癲癇患者智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其原發病,并且還與癲癇類型、發作頻率、病程、腦電異常的程度、持續時間、抗癲癇藥物的使用等,都有重要關系。
造成小兒癲癇患者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
1、與癲癇同時存在的大腦發育異常,這就包括了:無腦回畸形、局限性皮質結構不良、結節性硬化、腦裂畸形等等。癲癇僅僅是小兒大腦發育異常的一種臨床表現,這就好比是人患了感冒,咳嗽,發燒,頭痛,無力等各類癥狀都可稱為感冒發燒的臨床表現。
而癲癇更具象的說,就是兒童因無腦回畸形、局限性皮質結構不良、結節性硬化、腦裂畸形等,身體發生的一系列全身抽搐,意識喪失,口吐白沫,兩眼上翻,面色發紺等,或是突然停止動作,兩眼直視,東西掉落等異常的變化。
癲癇僅僅是小兒癲癇患者大腦發育異常的一種臨床表現,換句話說造成小兒癲癇患者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表面的癲癇發作,而是大腦發育異常所致。
2、癲癇頻繁發作可影響腦神經細胞功能,造成腦損傷。因為癲癇發作,小兒呼吸會處于停止狀態,由此可引起腦部嚴重缺氧,特別是連續的發作對大腦的影響會更加的明顯。
診斷兒童癲癇需要注意引起兒童家長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因為兒童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給兒童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治療兒童癲癇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要早點發現兒童癲癇的癥狀,進行治療,這樣才不會耽誤兒童癲癇的病情,而且兒童患者在選擇治療醫院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必須要選擇一家專業正規的癲癇醫院進行治療,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醫生會根據患兒的病史和輔助檢查的結果來確定患兒的病是癲癇發作還是癲癇綜合征,前者只不過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后者會有不同的年齡、病因和促發因素,其次就是要明確癲癇的分類,因為不同類型的癲癇的發作癥狀是不相同,治療的方法也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必須要明確的診斷癲癇才能對癥治療,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腦電圖是一項不能缺少的檢查方式,因為腦電圖是迄今為止最有診斷價值的輔助檢查,這種檢查不但能夠相對準確的顯示癲癇患者的腦電波,支持臨床的診斷,而且對癲癇疾病的定位和診斷治療提供了很多數據,但是這種檢查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完全相信的,這就需要醫生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來進行判斷。
診斷兒童癲癇的時候患兒一定不要出現一些不良的情緒,患兒極其家屬需要正確對待這些不良情緒的產生原因,應該讓患兒保持樂觀的情緒,并且家長一定要給患兒做好預防癲癇的工作,這樣才能夠減少癲癇的發作次數,降低癲癇對患者的危害。
癲癇病可以治愈嗎,這是肯定的。
癲癇診斷是進行治療的前提,兒童癲癇病也是這樣,對于兒童癲癇病的診斷需要注意的是,病史的提供基本上來自于家長,有時候在患兒發病時由于著急,對于發病的觀察并不詳細,提供病史時有夸大和遺漏以及不準確的成分。在輔助檢查方面,腦電圖描記中睡眠描記對于兒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的癲癇放電僅僅出現在睡眠中。
另外,對于各種誘發試驗也需要盡可能的執行,因為誘發的陽性率比較高。發熱引發驚厥是嬰幼兒和兒童期一個常見的情況,對于這類兒童,盡管出現驚厥、抽搐,但是由于不是自發性發作,在醫學上不能建立癲癇的診斷,大部分超過6歲就會自行消失。
另外,在兒童癲癇病的治療上,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方面:選擇適宜的抗癲癇藥物治療,這是基本的原則。但是,兒童的治療需要特別關注幾個方面:對于某些具有良性預后的癲癇綜合征,如果發作稀少,例如每年的發作平均少于1次,則可以不服藥物,觀察隨診。
由于兒童期處在學習知識的關鍵階段,選擇對于智能影響小或者沒有影響的藥物;對于難治性病例,需要非常謹慎的評價,才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
小兒癲癇給患者的智力造成很大的影響,希望家屬以后多加注意,在必要時一定要咨詢專業的癲癇醫師,治療過程中更不要盲目的投醫問藥,給病患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及心理傷害。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的功效主治有哪些?
2024-10-24生命一號能與安神補腦液同服嗎
2024-10-24靈芝膠囊能治療哪些病癥?
2024-10-24腰酸且無法勃起是何原因
2024-10-24每天發作厲害,此藥對病情有無幫助?
2024-10-24經常失眠腦袋不適,能買到安眠藥嗎
2024-10-24坐骨神經痛應先買藥還是先去醫院檢查?
2024-10-24麻痹性臂叢神經炎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10-24
熱門文章
癲癇發作如何做好應急處理?
2024-10-14女性癲癇會遺傳嗎?專業解析與探討
2024-07-16癲癇治療新進展:科學探索與個性化方案并重
2024-07-12什么是原發性癲癇?
2024-07-10羊角風是否會遺傳?深入解析與預防策略
2024-05-28小伙被怪異行為困擾17年 原來竟是癲癇
2024-01-12哪些是癲癇的癥狀?會引發什么并發癥呢?
2020-11-19癲癇通常有哪些癥狀?應該如何檢查?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