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斯蒂爾病診斷鑒別與檢查
成人斯蒂爾病是一種血清陰性的多關節炎,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最早由斯蒂爾(1897)報道,其臨床特征有長期不規則發熱,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增多,多發性大、中、小關節炎,肌肉病變等。本病在臨床表現和病理上都與成人類風濕關節炎不同。其全身癥狀較突出,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且與HLA-B27相關。
鑒別診斷
由于本病主要是臨床診斷,無特異性診斷指標,在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伴有發熱,皮疹和關節炎的疾病。
以下就最易混淆的疾病分述之:
1。敗血癥本病多呈弛張熱,體溫高峰時多在39℃以上,發熱前有明顯寒戰等中毒癥狀,皮疹中常有出血點,體溫消退后仍有倦乏,體重下降等消耗表現,經仔細檢查可發現原發感染病灶,血培養或骨髓培養陽性,抗生素治療有效,以上可作鑒別。
2。淋巴瘤本病可出現發熱,貧血,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及皮膚改變,易與成人斯蒂爾病相混淆,其特點是進行性淋巴結腫大,質韌,部分粘連,熱程可呈持續性發熱或周期性,熱型不定;皮膚改變常為浸潤性斑塊,結節等;骨髓穿刺及多部位淋巴結或皮膚活檢可證實診斷。
3。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以多系統損害為主要表現,女性多見,常有發熱,皮疹,關節炎,肌痛,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心包炎,蛋白尿等,血液中白細胞減少,存在多種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抗核糖體抗體等,總補體,C3,C4下降,循環免疫復合物,多種球蛋白升高等,淋巴結活檢多為非特異性炎癥,必要時多次重復自身抗體檢查,注意內臟損害,以協助診斷,在排除其他疾病后,試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也能幫助診斷。
本病突出表現是90%以上的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一般在10×109/L~20×109/L之間,也有報告高達50×109/L,呈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分類一般在0.9以上,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而嗜酸性細胞不消失。在無胃腸道失血的情況下出現持續性和進行性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也可為小細胞低血色素性貧血或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個別患者表現為溶血性貧血。貧血常和疾病活動有關。半數以上的患者血小板計數高達300×109/L以上,疾病穩定后恢復正常。
血沉明顯增快,多在100mm/h以上。C-反應蛋白輕或中度升高。少數患者出現低滴度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的陽性往往提示患者可能發展為類風濕關節炎。免疫球蛋白和γ球蛋白可以升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可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甚至血氨升高。在合并肌炎時肌酸磷酸肌酶和乳酸脫氫酶等升高。
除非伴發繼發感染,血培養及其他細菌學檢查均為陰性。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試驗陰性。其他微生物學培養亦陰性。
骨髓象常為感染性特點,粒系統增生活躍,核左移,胞質內有中毒顆粒及空泡變性。骨髓細菌培養陰性。
值得提出的是血清鐵蛋白在疾病活動期明顯升高,可超過正常水平10倍以上。并與疾病活動相平行,可作為本病診斷的支持點,并可作為觀察疾病活動和監測治療效果的指標。
其他輔助檢查:
X線表現:本病的X線表現是非特異性的。早期可見軟組織腫脹和關節附近骨質疏松,反復或持續存在的關節炎則可見關節軟骨破壞及骨糜爛,在受累的關節附近骨膜下常見線狀新生骨。晚期亦可出現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強直及關節半脫位。常累及腕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少數患者有頸椎受累的報告。比較特征性的放射學改變是腕掌和腕間關節非糜爛性狹窄,可導致骨性強直。與類風濕關節炎比較,其發生率分別高出6倍及11倍。各種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未發現感染或腫瘤性病變。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反復難受疼痛怎么治?
2024-10-24
熱門文章
細菌感染要做什么檢查?一文帶你全面了解
2024-08-12腋窩35.7度是低燒嗎?
2024-01-23成年人38度算發燒嗎?
2024-01-15慢性胃炎怎樣治療
2024-01-12滴水觀音中毒的癥狀
2023-12-2937.3算不算發燒
2023-12-2636.8度正常嗎
2023-12-26菌血癥的癥狀
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