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導致多發性神經病病因是什么?
多發性神經病(polyneuropathy)是指表現為四肢對稱性末梢型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綜合癥。多發性神經病是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損害多數周圍神經末梢、從而引起肢體遠端對稱性的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好發于夏秋兩季,發病年齡以兒童和青壯年較多見。本病以四肢麻木、軟癱為主要特征。本病發生于任何年齡,表現可因病因而異,呈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經過,多數經數周至數月進展病程,進展由肢體遠端向近端,緩解由近端向遠端??梢姀桶l病例。
多發性神經?。╬olyneuropathy)又稱多發性神經炎,是指表現為四肢對稱性末梢型感覺障礙、下運動 神經元癱瘓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綜合癥。
藥物、農藥、 重金屬中毒 、營養缺乏、代謝性疾病及慢性炎癥性病變均能引起本病。如糖尿病,應用 異煙肼 、 呋喃類 、 痢特靈 及抗癌藥,重金屬或化學藥品中毒,惡性腫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腸道疾患及胃腸大部切除術后,麻風、 尿毒癥 、白喉、血卟啉病等。部分病因不清。 神經原發受損部位可分類為:神經軸索變性、節段性脫髓鞘和神經元病變均可導致多發性神經病,軸索變性最常見和典型。起病可急可緩。通常始自下肢的肌力減退。并向軀干、上肢、顏面發展。同時,常有四肢遠端對稱性 麻木 、自發性酸痛等感覺異常。多數患者在起病3-15天內達最高峰,四肢呈現程度不等的弛緩性 癱瘓 和遠端 肌肉萎縮 。嚴重者可有聲嘶、構音障礙、吞咽困難,甚至呼吸困難。起病后10-25天內病情穩定,并開始恢復,患者常表現出運動、感覺及植物神經的功能障礙。四肢末梢發涼、發紅、 發紺 ,少汗或多汗,皮膚變薄嫩或粗糙,指(趾)甲變厚變脆,失去光澤,或有白色橫痕;四肢遠端對稱性感覺減退或消失,或感覺過敏;四肢肌張力下降, 膝反射 減弱或消失,肌肉萎縮。
發病后有無肢體遠端疼痛、發麻、感覺異?;蛳?、手足無力、癱瘓或肌肉萎縮。詳詢起病原因,如 中毒 (鉛、砷、 農藥 等)、感染(麻風、 結核 、 細菌性痢疾 、白喉等)、營養代謝障礙(慢性腹瀉、糖尿病、貧血等)、結締組織疾?。úド⑿约t斑狼瘡、 類風濕性關節炎 等)、 疫苗 接種、外傷、腫瘤、家族史等。
多發性神經病系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或稱貝耳麻痹。本病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男性較多于女性,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面部表情肌癱瘓,雙側者少見,僅為0.5%。多發性神經病在中醫臨床中屬“ 口僻 ”、“面癱”、“吊線風”、“口眼歪斜”的范疇。
病因:藥物、農藥、重金屬中毒、營養缺乏、代謝性疾病及慢性炎癥性病變均能引起本病。如糖尿 病,應用異煙肼、呋喃類、痢特靈及抗癌藥,重金屬或化學藥品中毒,惡性腫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腸道疾患及胃腸大部切除術后,麻風、 尿毒癥 、 白喉 、血卟啉病等。部分病因不清。
分類
根據神經原發受損部位可分類為:神經軸索變性、節段性脫髓鞘和神經元病變均可導致多發性神經病,軸索變性最常見和典型。
(1)遠端軸索病
軸索病變通常自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發展,多數發生性神經病屬于此型。病因為全身性,如藥物、 化學品、有機磷、重金屬和白喉素中毒,慢性酒精中毒,代謝障礙性疾病引起營養缺乏等。
(2)髓鞘病
包Guillain-Barré綜合征、慢性炎癥性脫髓鞘性神經病、百喉、某些副腫瘤及副蛋白血癥,各種遺傳病如異感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Krabbe病和Chorcot-Marie-Tooth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1型和3型(CMT1和CMT3)。
(3)神經元病
主要損害脊髓前角細胞或后根神經節細胞,如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2型(CMT2)、維生素B6誘發神經病及某些副腫瘤綜合征等。
(責任編輯:張琴琴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家人 07 年腦出血至今未愈,如何治
2024-10-24腦出血后無法正常進食的病人能否吃全素
2024-10-2420 歲女性小腦出血左小腦畸形,走路
2024-10-24腦梗塞患者用藥多久能康復,有無效果
2024-10-24腦出血后遺癥肢體活動不利能吃步長腦心
2024-10-24腦梗塞患者康復期間適宜服用哪些藥物
2024-10-24腦血栓患者丁苯酞軟膠囊服用多久為宜
2024-10-24僅對腦梗治療過應注意什么
2024-10-24
熱門文章
坐下來時身體不自主搖動,這是怎么回事?
2024-10-25漸凍人是什么病?一篇帶你全面了解
2024-10-17老年人癡呆如何治療?要注意以下這幾點
2024-10-17三叉神經痛無法吃飯、洗臉,3D可視化技術快速驅痛
2024-10-15中風嚴重嗎?中風發作前的征兆
2024-10-14偏執型精神分裂癥要注意鑒別和檢查
2024-10-12理解與關愛:腦性癱瘓兒童的癥狀與早期識別
2024-10-11失眠危害大 吃什么有助緩解失眠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