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蜂窩織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急性蜂窩織炎是小兒常見的化膿性感染,主要發生在皮下軟組織,部分器官周圍也可以發生,如眼眶蜂窩織炎等。本病有化膿菌引起,常見的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落菲不動桿菌、厭氧菌等。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把這種病叫做蜂窩織炎?其實這是局部病理變化的稱呼,主要特點是在彌漫的炎癥病中,有多發的小膿灶改變,在顯微鏡下看上去猶如蜂窩一樣,故稱為蜂窩織炎,亦即蜂窩樣組織炎癥。
急性蜂窩織炎的發病原因:
外傷因素:
本病多因皮膚,黏膜損傷后,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受病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或經淋巴,血液傳播而發生。
厭氧菌感染:
病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為厭氧菌,大腸桿菌感染或混合性感染,在免疫缺陷病人中,偶見革蘭陰性菌引起的蜂窩織炎。
發病機制
致病菌的種類不同,主要病理改變亦有不同。
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窩織炎,由于鏈激酶和玻璃酸酶的作用病變擴展迅速,膿液稀薄,血性,易出現敗血癥,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窩織炎易局限而形成膿腫,膿液較稠,由產氣菌如大腸桿菌,厭氧桿菌,厭氧鏈球菌引起者,可在病變部位出現氣腫,被稱為捻發性蜂窩織炎。
蜂窩織炎的局部改變主要是充血,腫脹,炎性細胞浸潤,正常組織結構被破壞,病變中心區組織壞死,液化后形成膿腫,也可伴有周圍淋巴管炎,淋巴結炎,伴有厭氧菌感染的病變組織壞死更為嚴重,擴展速度更快,而且常有明顯的深層組織破壞,其機制是:首先,厭氧菌常為混合感染,在病灶中類桿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殺傷力,在細胞外液酸性增加的條件下,脂肪酸可以介導氫離子透入細胞內,使細胞內液酸化,從而損害細胞功能;在酸性條件下,有些抗生素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其次,感染灶內纖維素沉積,影響了細菌的清除,因此伴有厭氧菌感染的病變尤為嚴重。
(責任編輯:尹浩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臨睡前誤服一粒匹維溴銨片該如何處理
2024-10-24
熱門文章
細菌感染要做什么檢查?一文帶你全面了解
2024-08-12腋窩35.7度是低燒嗎?
2024-01-23成年人38度算發燒嗎?
2024-01-15慢性胃炎怎樣治療
2024-01-12滴水觀音中毒的癥狀
2023-12-2937.3算不算發燒
2023-12-2636.8度正常嗎
2023-12-26菌血癥的癥狀
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