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焦慮/強迫癥……這些癥狀或是患上神經神經官能癥
神經癥又叫神經官能癥,已經不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疾病,在現實的生活中該病的患者是越來越多了,很多人也已經體會到神經癥的危害,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哪些原因引發的神經癥呢?
哪些原因導致神經官能癥
心理因素,可以導致神經癥發生有很多種心理因素,比如說,工作學習負擔過重,突然出現的強烈精神刺激,暗示和自我暗示等。
在某些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比較容易發病得人,神經癥常見于情緒不穩定和內向性人格的人,這類人具有多愁善感、焦慮不安、古板、嚴肅、悲觀、保守、孤僻和安靜等特點。
遺傳,多數的家系調查均發現神經癥的血緣親屬中患神經癥的比率高于一般居民,也就是家庭環境和教養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人群中,神經癥的患病率和表現形式也可能有很大差別。農村和城市比較,神經衰弱、強迫癥和恐怖癥的患病率農村低于城市。與西方國家比較,中國人患神經癥時較多訴述軀體癥狀,如頭痛、失眠、肌肉疼痛等;而西方人則常心境不佳、焦慮、緊張、驚恐等精神癥狀。在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中,迷信觀念,錯誤傳說,不恰當的衛生宣傳等,則可成癔癥、疑病癥和恐怖的發病誘因,而在文化程度較高、腦力勞動者之中,神經衰弱和強迫癥患病率較高。
神經官能癥有哪些癥狀
恐懼癥
恐懼癥是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并常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癥狀,如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惡心、無力甚至昏厥等。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以致極力避免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臨床表現為:
(1)廣場恐懼癥又稱場所恐懼癥、曠野恐懼癥、幽室恐懼癥等。是恐懼癥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60%。多起病于25歲左右,35歲左右是另一發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現為對某些特定環境的恐懼,如廣場、密閉的環境和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患者害怕離家或獨處,害怕進入商店、劇場、車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為患者擔心在這些場所出現恐懼感,得不到幫助,無法逃避,因而回避這些環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門,焦慮和回避行為的程度可有很大差異。恐懼發作時還常伴有抑郁、強迫、社交焦慮、人格解體等癥狀,若不有效治療,癥狀雖可波動,但一般會轉入慢性。
(2)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男女發病率幾乎相同;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中心癥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常見的恐懼對象為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可有臉紅、手抖、惡心或尿急等癥狀,癥狀可發展到驚恐發作的程度。臨床表現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場合進食、公開講話、或遇到異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所有情境。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廣場恐懼和抑郁障礙;一部分患者可能通過物質濫用來緩解焦慮而最終導致物質依賴,特別是酒依賴。
焦慮癥
(1)廣泛性焦慮又稱慢性焦慮癥,是焦慮癥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常沒有明顯誘因,緩慢起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精神性焦慮和軀體性焦慮兩組癥狀。
①精神性焦慮持續存在不明原因的恐懼、煩惱、緊張不安,表現為做事時心煩意亂,缺乏耐心;與人交往或談話時急切緊張、不沉穩;遇到突發事件時,更感到六神無主,驚慌失措;即使休息時,也感到煩躁不安,坐臥不寧,過分警覺,甚至出現驚跳反應;注意力難以集中,有時腦子里呈現一片空白;入睡困難,多夢,易驚醒。
②軀體性焦慮常與精神性焦慮并存,多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如心悸、心慌、出汗、胸悶、氣促、口干、便秘、惡心、尿急、尿頻、頭暈、皮膚潮紅或蒼白等。有的還可以出現陽痿、早泄、月經紊亂等癥狀。自覺肌肉緊張,無法放松,可伴有肌肉緊張性疼痛,疲乏無力,眼瞼、面部肌肉抽動,雙手指細微震顫等。
(2)急性焦慮發作又稱驚恐發作。這是一種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失控感及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并沒有恐懼性情境時,患者突然出現極端恐懼的緊張心理,好像死亡將至,為此奔走、驚叫,四處呼救。其自主神經系統癥狀,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抖等,一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楚,高度警覺,一般歷時5-20分鐘,很少超過一個小時,即可自行緩解,但不久又可突然再發,發作后仍心有余悸,產生預期性焦慮。不過焦慮的體驗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虛弱無力,需經若干天才能恢復。
強迫癥
(1)強迫觀念為基本癥狀,也最常見。其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反強迫同時存在,二者的尖銳沖突使患者焦慮和痛苦,患者體驗到沖動或觀念系來自于自我,但違反他的意愿,遂極力抵抗和排斥,但無法控制。患者意識到強迫癥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脫。常見的有強迫懷疑、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回憶、強迫性對立思維等。
(2)強迫動作和行為強迫動作和行為往往是患者為減輕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而不得不采取的順應性反應行為。常見的有強迫檢查、強迫詢問、強迫清洗等,也有的患者表現為重復某一在別人看來不合理、甚至可笑的動作,稱為強迫性動作。有的患者做某件事情時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絲毫不能違背,如穿衣服時必須先穿左側或系扣從上到下,一旦有錯,必須重新開始,稱為強迫性儀式動作,此時精神痛苦可相對減輕,但此時社會功能明顯受損。
軀體化障礙
①疼痛:其特點是程度較輕、部位不固定,性質不相同。常涉及頭部、頸部、腹部、背部、關節、四肢、胸部、直腸等,也可發生于月經期、性交或排尿時。
②胃腸道癥狀:包括噯氣、反酸、惡心、嘔吐、腹瀉或某些事物引起特別不適。胃腸道檢查可見淺表性胃炎或腸道激惹綜合征,難以解釋患者經常存在的嚴重癥狀。
③假性神經系統癥狀:癥狀類似神經系統疾病,但檢查不能發現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害證據。常見的有:共濟失調、肢體癱瘓或無力、吞咽困難或咽部梗阻感、失音、尿潴留、觸覺或痛覺缺失、復視、失明、失聰、抽搐等轉換癥狀。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的特征是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乏,常伴有情緒煩惱、易激惹、睡眠障礙、頭痛及多種軀體不適等癥狀,這些癥狀不能歸因于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病變或某種特定的精神障礙。病程遷延,癥狀時輕時重,病情波動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多數病例發病于16-40歲之間,發病率無明顯性別差異,從事腦力勞動者占多數。
(1)腦功能失調癥狀:腦力活動的易興奮和易疲乏是神經衰弱的核心癥狀。表現為不由自主地聯想和回憶增多,特別是入睡前,非指向性思想異常活躍、不能控制,由于大腦無法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致使腦力容易疲勞。患者經常訴精力不足,腦子遲鈍,注意力不能集中或不能持久,記憶減退,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長時間休息也不足以消除其疲勞感。
(2)情緒癥狀:主要表現為容易煩惱和易激惹。煩惱的內容指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患者感到困難重重,難以解決。由于患者自制力減弱,稍微受到刺激便易發怒,但事后又感到后悔。部分患者可伴有焦慮和抑郁情緒。
(責任編輯:鄧瑩瑩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經常喊叫腿木麻,用啥藥能緩解
2024-10-24瞬間感覺右上小臂和右下小腿發麻,原因
2024-10-24空蝶鞍問題的嚴重性如何
2024-10-24腦出血會帶來哪些嚴重危害?
2024-10-24腦復神液的好處有哪些?
2024-10-24頭痛且腦梗塞吃拜阿司匹靈無效怎么辦
2024-10-24腦供血不足服用銀杏葉片是否有效
2024-10-24腦囊蟲病能否徹底治愈且不復發,用藥有
2024-10-24
熱門文章
坐下來時身體不自主搖動,這是怎么回事?
2024-10-25漸凍人是什么病?一篇帶你全面了解
2024-10-17老年人癡呆如何治療?要注意以下這幾點
2024-10-17三叉神經痛無法吃飯、洗臉,3D可視化技術快速驅痛
2024-10-15中風嚴重嗎?中風發作前的征兆
2024-10-14偏執型精神分裂癥要注意鑒別和檢查
2024-10-12理解與關愛:腦性癱瘓兒童的癥狀與早期識別
2024-10-11失眠危害大 吃什么有助緩解失眠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