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了怎么辦 帶你全方面解析耳鳴
28歲的小黃,是名公務員,最近抱怨老聽到耳邊有“嗡嗡”聲,特別是在夜深人靜時。一開始他也沒有在意,以為過兩天就會好,沒想到,煩人的耳鳴聲越來越明顯,有時甚至白天在安靜一點的環境下也能聽到。耳鳴讓他心煩意亂,夜不能寐,嚴重影響了睡眠質量,以致第二天的工作狀態也極度糟糕。憔悴的小黃看過幾家醫院,醫生也沒啥好辦法。
誤區:耳鳴不能靠補腎
武警廣西總隊醫院耳鼻咽喉診療中心趙衛民說,很多人都以為耳鳴是腎虛引起的,拼命買一些補腎藥進行治療。其實,腎虛只是中醫的一種辨證,耳鳴并不都是腎虛所引起,一味吃補品并沒有幫助,一定要經醫生診斷分辨,確定病因后對癥下藥。
所謂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如感覺耳內有蟬鳴聲、嗡嗡聲、嘶嘶聲等單調或混雜的響聲,實際上周圍環境中并無相應的聲音,也就是說耳鳴只是一種主觀感覺。“最怕的是這種耳鳴聲,可以短暫或持續性存在,嚴重的耳鳴可以擾得人一刻不得安寧,令人十分緊張。”區永康說,“如果是短暫性忽來忽去的耳鳴,一般是生理現象,不必過分緊張,可聽之任之。如果是持續性耳鳴,尤其是伴有耳聾、眩暈、頭痛等其他癥狀,則要提高警惕,盡早就醫。
原因:五種情況要注意
造成耳鳴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 耳部的疾病,這是引起耳鳴最常見的原因。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聹栓塞、外耳異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癥、鼓膜穿孔、耳硬化癥及內耳的美尼爾氏綜合征、聽神經瘤,都能引起耳鳴。老年人因耳神經功能衰退常有聽力下降,常常伴有耳鳴的發生。常接觸噪音或使用電子產品聽音樂的不良習慣有導致噪音性耳聾及耳鳴的風險。
② 血管性疾病也會發生耳鳴,如頸靜脈球體瘤、耳內小血管擴張,血管畸形、血管瘤等,來自靜脈的耳鳴多為嘈雜聲,來自動脈的耳鳴與脈搏的搏動相一致。
③ 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耳鳴:植物神經紊亂、腦供血缺乏、中風前期、高血壓、低血壓、貧血、糖尿病、營養不良。
④ 藥物性耳鳴,過量使用了對耳有毒性作用的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或卡那霉素等,也可出現耳鳴和聽力下降,且耳鳴比聽力下降出現得早。另外有些降壓藥、利尿劑等藥物也有導致耳鳴的可能。
⑤ 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過于緊張也可導致耳鳴的發生。
方法:四種處理方案
對于耳鳴患者,首先要查明究竟屬于哪種原因引起,然后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① 過度疲勞及睡眠不足者應注意休息、保證足夠睡眠;情緒緊張焦慮者要使思想放松,必要時可服用一些鎮靜藥,如安定、非那根。六味地黃丸等中藥制劑對耳鳴也有一定的作用。
② 耳部疾病引起的耳鳴要積極治療耳部原發疾病。
③ 有全身病者要同時進行治療,如高血壓病人要降低血壓,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貧血病人要糾正貧血,營養不良或偏食者要注意補充營養成分等。
④ 如果是因為用了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或卡那霉素等而出現耳鳴,則應及時停藥和采取有力的醫療措施,以期消除耳鳴,恢復聽力。
建議:放松情緒治耳鳴
提醒,一旦得了耳鳴不要過度擔心,對耳鳴要正確認識,錯誤的認識往往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反而會導致耳鳴加重。耳鳴癥狀明顯時,應該及時到正規的醫院看專科醫生,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采取相對應的策略和治療方法,否則會病急亂投醫。
由于耳鳴容易被人體的大腦記憶下來,就像傷口留下的疤痕。急性起病時可適當用藥。對慢性病程的患者,國外有專家建議患者要跟耳鳴做朋友,當然也可采用轉移注意力,放松自己的情緒,例如聽一些大自然如海浪的聲音對舒緩耳鳴是不錯的方法。對同時伴有較明顯聽力障礙的,配戴助聽器對減輕耳鳴也會有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減少或避免噪音環境,保持空氣新鮮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良好的睡眠。飲食上多吃富含鋅、鐵、鈣等豐富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幫助改善內耳的血液供應,防止聽力減退。切忌長期高鹽、高脂肪,最好戒煙戒酒。
(責任編輯:姚曉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首次自購藥治中耳炎,消炎如何用?
2024-10-24扁桃體發炎能吃阿昔洛韋片嗎?
2024-10-24神經不好常耳鳴能吃腺苷鈷胺片嗎?
2024-10-24沉香化氣片能否治療喉嚨胸口悶堵,效果
2024-10-2430 歲有咽炎,服用生脈飲有無作用及
2024-10-24頭疼且鼻炎犯了能吃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嗎
2024-10-24感冒引起扁桃體炎該如何處理及調養?
2024-10-24喉痛靈顆粒、咳特靈膠囊與阿莫西林膠囊
2024-10-24
熱門文章
扁桃體發炎是什么樣子的——專業解析與應對指南
2024-10-10小兒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2024-10-08頸淋巴結炎的癥狀有哪些
2024-09-26如何保護“金嗓子”?收好這份教師嗓音保健秘籍
2024-09-10耳朵再造是指什么
2024-08-22鼻炎鼻子不通氣吃什么藥
2024-08-21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有這些
2024-08-20長期耳鳴的治療:全面解析與科學應對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