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宮頸糜爛”是一個臨床診斷術語,是指一種慢性炎癥,即慢性宮頸炎的一種最常見類型。
宮頸糜爛是由于炎癥刺激,宮頸表面的被覆上皮細胞脫落,而下方的柱狀上皮細胞向外突出,代替了脫落的被覆上皮。因柱狀上皮的毛細血管顯露,使炎癥區呈鮮紅色,故稱為宮頸糜爛,但并非真性糜爛。臨床根據宮頸表面狀況分為單純性、顆粒型和乳頭型,同時還根據糜爛面積與宮頸表面的比例,分為輕、中、重三度。
宮頸糜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白帶增多。由于病原菌的不同,白帶可是乳白色粘液樣,或形成淡黃色、膿性或血性白帶,以乳白色粘液樣白帶最常見。除白帶增多外,患者可能伴有腰部酸痛,性交出血等癥狀,但多數輕癥患者可無這些癥狀。婦科檢查為宮頸糜爛確診的主要手段。
預防宮頸糜爛,關鍵是注意陰部衛生,尤其是以月經期、產期和產褥期為重點防護期。另外,育齡婦女要定期作婦科檢查,以便及早防治宮頸炎癥。
宮頸糜爛應當及時發現,早期治療,因為它被視為宮頸癌的高危因素,早期發現及治療可大大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
針對宮頸糜爛的治療方法,目前多采用物理方法,如電燙法,冷凍和激光治療法,其療效均好。應注意的是,這幾種方法在術后可能有多量水樣白帶,尤以冷凍療法突出,個別患者還可能引起陰道出血。術后要注意勤換內褲,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如果出血時間長可服維生素K及仙鶴草素止血。其創口愈合一般為2-4周,此期應注意不用熱水沖洗或坐浴,并禁止性交。另外,也可用硝酸銀,重鉻酸涂藥治療,或用甲硝唑與血竭聯合局部治療,亦有較好療效。
小心宮頸“糜爛”被過度治療
最近微博上關于宮頸“糜爛”是否需要動刀,到底有沒有過度治療的爭論引起圍觀,轉發量頗高。
只要上網搜索中文相關醫學信息,看到的都是“宮頸‘糜爛’不可以掉以輕心,可以由輕而重,最終好像要變成癌癥,奪人性命”。難怪,各種治療宮頸“糜爛”的廣告層出不窮,各種高科技爭相登場,什么CoMi光子修復術,什么STG高頻電波,什么HIFU聚焦超聲刀,什么德國LEEP術,讓人覺得似乎非挨上那么一刀不足以顯示自己跟上了現代醫學的微創外科形勢。
而如果用宮頸“糜爛”的英文(Cervical Erosion)進行搜索,你會發現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原來宮頸“糜爛”不是病,還用不著治療,宮頸“糜爛”也根本不會變成宮頸癌。
一出生就“糜爛”?
如果允許醫生檢查嬰兒的宮頸,將會發現很大一部分女嬰一出生時就有宮頸“糜爛”!而且,出生時宮頸“糜爛”率能達到2/3,以后逐漸降到1/3。跟女嬰相對的是絕經期后的婦女,她們基本上就沒有宮頸“糜爛”。
因為宮頸“糜爛”跟人體的激素狀態有關,出生時嬰兒受母體激素的影響;而絕經之后,體內激素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促使了宮頸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生理性的。
上述所謂宮頸“糜爛”,指的是子宮頸暴露于陰道中的表面潮紅濕潤,正常的多層鱗狀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取代,可以透過上皮看到上皮下的血管,所以呈現紅色,顯得好像局部“爛”掉了一樣。在很早以前,古醫家認為那是鱗狀上皮腐蝕壞掉了,被簡單的柱狀上皮取代,故而稱之為“糜爛”。
現代醫學對宮頸“糜爛”的認識并不幼稚,隨例翻翻百年前的婦科教科書,都能看到作者對宮頸“糜爛”的正確理解與描述。原來所謂“糜爛”并不是真的糜爛,而是柱狀上皮在宮頸的異位,也因此,在學界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宮項糜爛是不適當的術語,而應該代之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早在百年前,醫生就認識到,沒有癥狀的宮頸“糜爛”是不需要治療的。
因此,所謂宮頸糜爛,就是在女性體內激素激增時候(剛出生時、月經來潮時、受孕時)發生的正常“應激”反應。在成年女性中,宮頸糜爛的發生率極高,達到1/3左右,而累計一生發生宮頸“糜爛”的幾率,可能超過50%。
相應地,人體在這種情況下又具有天然的恢復正常結構的趨勢,也就是說,宮頸“糜爛”會“自愈”,一年內自愈率為45%,暴露在陰道里的表面會被鱗狀上皮取代。這一個過程耗時較長,短者數月,長者數年。
治不治?有無癥狀是關鍵
宮頸“糜爛”是否需要治療,取決于是否有癥狀,沒有癥狀的宮頸“糜爛”是絕對不需要治療的,更不要說開刀了。沒有癥狀就不需要治療,在有癥狀的婦女中,針對衣原體感染進行排查,使用陰道鏡對潛在的增生進行細胞學檢查,都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如果性伴侶有艾滋病,則需要考慮進行治療。
國內醫生往往提供一系列的糜爛原因,包括清潔衛生習慣、性生活以及慢性宮頸炎。這些因素似是而非,在宮頸“糜爛”的成因上作用不大,無非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在學術界廣為認可的原因有二,一是生產過程對宮頸的破壞損傷,二是服用口服避孕藥造成的激素狀態改變。歸根結底,是柱狀上皮在激素的作用下增生能力超過鱗狀上皮所致。
如果有相關癥狀,難以忍受,而宮頸“糜爛”多年不愈,則需要考慮進行治療,治療的最常見方式是手術破壞柱狀上皮,以此激發附近的上皮增生覆蓋損傷部位,從而加速自愈過程。
破壞柱狀上皮不外乎通過灼燒與冷凍兩種方式。所謂超聲、微波、電波、LEEP、激光等都是利用灼燒的方式進行破壞。無論是哪種方式,破壞柱狀上皮的手術都是微創或者輕創手術,是極為簡單的。手術方式的優劣,不在于哪種方式治愈率更高,而在于哪種方式并發癥最少,即使從并發癥角度比較,優勢都不明顯,最終取決于哪種方式更劃算。
(責任編輯:付子顏 )
文章關鍵詞:
宮頸糜爛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但宮頸糜爛不是病!切勿過度治療。詳細>>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們都會遭受到宮頸糜爛的侵害,尤其是孕婦。那么,宮頸糜爛會導致孕婦流產嗎?又是否會導致宮頸癌呢?事實上,宮頸糜爛……詳細>>
宮頸糜爛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當下有不少女性朋友正承受著宮頸糜爛帶來的困擾。女性朋友一旦患上宮頸糜爛,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給自身帶來……詳細>>
宮頸糜爛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當下有不少女性朋友正承受著宮頸糜爛帶來的困擾。女性朋友一旦患上宮頸糜爛,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給自身帶來……詳細>>
宮頸糜爛是很多女性,尤其是已婚婦女所熟知的疾病,因為婦科檢查而被診斷為宮頸糜爛的女性不在少數。“宮頸糜爛”這個詞看上去有點嚇人,讓人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