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腺疾病。但是很多人會誤認為乳腺增生就是乳腺癌,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那么,患上乳腺增生應該怎么辦呢?中醫認為,按摩能夠疏通乳房經脈,促進經脈的氣血及淋巴液循環,改善乳腺增生的癥狀。下面介紹三種簡單的手法,大家可根據情況選擇。
一、側推法
按摩右側乳房時要抬起右手,可用指尖向后捂右耳,此時前臂向前與身體呈垂直狀態。用左手掌根和掌面自胸正中部著力,橫向推按右側乳房至腋下,返回時用五指指肚將乳房組織帶回,反復20—50次。以同樣的步驟在左側再做一遍。
二、直推法
先用右手掌面在左側乳房上部,即鎖骨下方施力,均勻柔和地向下直推至乳房根部,再向上沿原路線推回,做20—50次后,換左手。
三、振蕩法
按摩右側乳房時,以左手小魚際部著力,從乳房腫結處,沿乳根向乳頭方向作高速振蕩推趕,反復3—5遍。局部出現有微熱感時效果更佳。
從飲食上預防乳腺增生
很多女性朋友都知道乳腺增生的發病主要是由于內分泌激素失調、婚育因素、膳食不平衡、生存的外環境和遺傳因素等因素引起的。特別是在飲食上,女性朋友們也要多加注意,從飲食上預防乳腺增生的出現很重要。那乳腺增生不能吃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如何從飲食上預防乳腺增生。
要想通過飲食預防乳腺增生,應遵循一定的營養飲食原則:堅持低脂、高纖維、堿性食品的膳食習慣,避免外源性激素過多攝入,改善生活方式。
一、低脂飲食,防止肥胖
攝入過高的脂肪和動物蛋白及飲食無節制造成的肥胖促進人體內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釋放,刺激乳房腺體上皮細胞過度增生。日常應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雜糧。
可多吃些海帶、魚類、豆制品、酸奶、白菜、紅薯等 海帶含大量碘,可促使卵巢濾泡黃體化,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從而消除乳腺增生的隱患。
魚類含有某種抑癌增殖的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乳癌有益。豆制品中的植物刺激素對雌激素的雙向調節機制可抑制人體雌激素的分泌,對乳腺組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并可防止乳腺癌的發生。
二、多吃堿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體質
研究表明:癌癥不易在弱堿性的人體中形成。如果能平衡自身PH值,患癌癥的幾率會大大降低。
弱堿性食品如紅豆、蘿卜、蘋果、甘藍、洋蔥、豆腐等;中堿性食品:蘿卜干、大豆、胡蘿卜、番茄、香蕉、橘子、草莓、梅干、菠菜等;強堿性食品:葡萄、茶葉、海帶、檸檬等。
三、不要食用雌激素喂養的禽畜、被污染的食物
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等,應盡量不要食用,盡量選擇天然、新鮮、多樣化綠色有機食品。
四、遠離保健品
保健品既不能預防乳腺增生,也不能直接治療乳腺增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服用無益。雌激素是一把“雙刃劍”,確能延長女性的青春美麗,但也帶來了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增生。慎用激素類藥物,如避孕藥、為豐乳而服用激素類藥物、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可導致內分泌紊亂。
保持心情的舒暢、情緒的樂觀是乳腺增生的最好防御武器
1、心理上的治療非常重要,乳腺增生對人體的危害莫過于心理的損害,因缺乏對此病的正確認識,不良的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慮悲傷,造成神經衰弱,會加重內分泌失調,促使增生癥的加重,故應解除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對心理承受差的人更應注意,少生氣,保持情緒穩定,活潑開朗心情即有利增生早康復。
2、改變飲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類,多吃粗糧。黑黃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性生活和諧。可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脹痛,可以對乳腺增生的預防起到一定作用。
4、多運動,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養的雞、牛肉。
6、乳腺增生的預防還要注意避免人流,產婦多喂奶,能防患于未然。
7、自我檢查和定期復查。
8、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目前專科采用中藥綜合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效果更為顯著。如乳腺囊腫不論大小時間長短,用藥后均在2周左右消失。對乳腺增生及時糾正內分泌,腫塊、脹痛、面部神經可消除,對急性乳腺炎用藥后即可緩解疼痛。
(責任編輯:王春蘭 )
文章關鍵詞: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腺疾病。但是很多人會誤認為乳腺增生就是乳腺癌,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那么,患上乳腺增生應該怎么辦呢?中醫認為,……詳細>>
乳腺增生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婦科疾病,近年卻開始發現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患上此疾病的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很多女性朋友也在面臨著這個……詳細>>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腺疾病。但是很多人會誤認為乳腺增生就是乳腺癌,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那么,患上乳腺增生應該怎么辦呢?中醫認為,……詳細>>
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腺疾病。但是很多人會誤認為乳腺增生就是乳腺癌,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那么,患上乳腺增生應該怎么辦呢?中醫認為,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