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當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部分的子宮內膜在性激素影響之下生長,發展或消退。凡在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及腰部疼痛和其它全身不適,以致影響工作及生活的,稱之謂痛經,亦稱經行腹痛。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最突出的表現。
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癥狀是痛經、性交痛,不育及月經紊亂。因異位的子宮內膜隨內分泌呈周期性變化,每逢月經期間,同樣發生出血,但它卻不能像月經那樣流出體外,而是存留在異位的部位。所以痛經往往從經前1至3天開始,持續到經后數日,且逐漸加重,甚至可以休克。有的還伴有肛門墜脹、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痛苦不堪。異位病灶反復發作,月復一月則形成腫塊,其內含陳舊的褐色血液,俗稱巧克力囊腫。由于經血不斷積存,向外擴展,刺激鄰近組織增生,盆腔粘連,可產生性交痛,夫妻同房受限。異位癥可致卵巢功能異常,引起月經紊亂,經期延長,淋漓不盡。而卵巢內分泌失調,已婚婦女因此不育,據資料統計,不育患者約占50%。
早發現早治療早輕松
(一)藥物治療
激素治療
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與卵巢分泌的激素有關,因此主要采用能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激素類藥物,以達到閉經及促使異位內膜萎縮的目的,使子宮內膜異位癥得以治療。目前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如下:
(1)孕激素療法暫時緩解癥狀,并防止病情的繼續發展。常用的藥物為:炔諾酮(婦康片)、甲地孕酮(婦寧片)、安宮黃體酮(甲孕酮)口服。
(2)假孕療法長期服用大量高效孕激素輔以小劑量雌激素防止突破性出血,以造成類似妊娠的人工閉經,稱為假孕療法。臨床上常用高效或長效孕酮類藥物,如己酸孕酮、安宮黃體酮、甲地孕酮、炔諾酮等,加用一定量的雌激素。該方法的應用,可使異位內膜組織產生蛻膜樣變,間質水腫,達到內膜壞死、萎縮而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使癥狀明顯緩解,病灶縮小或者消失,癥狀緩解率達80%,好轉率為20%~40%,但停藥后復發率高,且可發生突破性出血,目前應用較少。
(3)假絕經療法達那唑為17a-乙炔睪酮衍生物,具有輕度雄激素作用,也有蛋白合成功能,不具有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用藥后暫時減少卵巢激素的分泌,使子宮內膜萎縮,致短暫絕經,故稱為假絕經療法。有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作用,通過下丘腦抑制排卵前高峰的出現,并能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雌激素受體,以抑制內膜生長。在用藥期間,排卵功能受到抑制,痛經癥狀迅速消失,治療結束后30~45d恢復排卵功能,并可提高受孕率,受孕率可達50%。藥物的不良反應為體重增加、水腫、乳房縮小及更年期綜合征,如頭痛、潮熱、性欲減退等。由于該藥由肝臟代謝,用藥期間GPT明顯升高,患者常常因此而中途停藥,但停藥后GPT可轉為正常。
(4)雄激素治療一般應用小劑量甲基睪丸素舌下含服,連續用藥3~6個月;或者大劑量丙酸睪丸酮治療,25mg肌內注射,每周2次。以上兩藥每月總量不可超過300mg。大劑量雄激素治療,可通過下丘腦-垂體抑制排卵和至閉經;小劑量應用可間接地通過抗雌激素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影響局部代謝,使異位內膜軟化和退化。個別病人用藥后可出現男性化征象。雄激素的應用一般適宜于接近更年期或絕經后的患者。
(5)孕三烯酮(內美通)為19去甲睪丸酮的衍生物,具有較強的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抑制垂體FSH及LH分泌,抑制排卵,使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異位內膜萎縮。用法:2.5mg每周2次,月經周期的第1天開始,連續服藥3~6個月。不良反應一般較輕,可耐受。其不良反應為陰道點滴出血,體重增加、潮熱等。
(6)促性腺激素激動劑(GnRH-a)為人工合成的9肽類化合物,其作用比天然的GnRH強數十倍。用藥后,與垂體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從而導致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下降,出現暫時性絕經,故在臨床上也稱為藥物性卵巢切除。用藥后可使異位病灶萎縮和消失,癥狀改善。臨床上可應用的GnRH-a制劑有多種,有鼻腔噴霧和皮下注射等。其不良反應為由于低雌激素水平所致更年期綜合征。
(7)三苯氧胺(TMX)為一種非甾體類抗雌激素類藥物,為雙苯乙烯衍生物,其順式異構體具有雌激素作用,逆式異構體具有抗雌激素作用。通過與細胞漿中ER競爭性結合,形成TMX-ER復合物,轉運至細胞核內長期潴留,復合物最初具有雌激素樣作用,但以后由于不能更新產生胞漿ER,而最終表現為抗雌激素作用。可使癥狀明顯緩解,體征也有所改善。其不良反應為輕度潮熱、出汗、月經不規則等,停藥后癥狀逐漸消失。但由于其致癌作用的存在,目前基本未用,或應用較少。
(8)米非司酮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體水平的抗孕酮藥物,能取代體內孕酮,與孕酮受體相結合抑制孕酮活性,繼而卵巢黃體溶解,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故長期連續用藥可導致閉經,使子宮內膜和異位內膜萎縮。該法的應用目前正在臨床試用、觀察階段。
(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分為三類:保守性手術(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半保守性手術(保留卵巢功能的手術)、根治性手術。
保守性手術(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 子宮內膜異位癥好發于生育年齡的婦女,對要求生育的年輕患者,在男方生育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尤其患者經過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選用保守性手術,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保留卵巢(或部分卵巢)、輸卵管及子宮,盡量切除肉眼可見的盆腔病灶,分離粘連,恢復盆腔器官的正常解剖,同時手術時處理好盆腔創面,防止術后粘連,以達到保存生育功能和促進受孕的目的。
(2)半保守性手術(保留卵巢功能的手術)對于年齡在45歲以下、無生育要求,或者盡管病人年齡較輕,但由于臨床癥狀嚴重、病變廣泛,無法保留生殖功能,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行半保守性手術,切除子宮和盡可能切除盆腔內膜異位病灶,保留部分、一側或雙側正常的卵巢組織,保存病人的卵巢內分泌功能。
(3)根治性外科手術 患者年齡45歲以上,或者盡管病人年齡較輕,不需保留生殖功能者,由于病變廣泛,臨床癥狀嚴重,經藥物治療無效,或者手術中無法切除異位病灶以防復發及手術后復發的病人,可行全宮及雙側卵巢切除術及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切除術,以達根治的目的。雙側卵巢切除后,由于失去卵巢內分泌功能的支持,盆腔殘留的病灶可逐漸萎縮而達治愈。
(三)藥物與手術的配合
1、手術前藥物治療
對于病變嚴重者,由于病灶可侵入盆腔腹膜、腸管、膀胱、輸尿管、子宮直腸陷凹、直腸陰道隔等部位,且與周圍組織廣泛粘連,手術時難度較大,同時也很難切除病灶,易造成術中大量出血及損傷周圍臟器。為了解決上述術中問題,主張手術前應用激素治療。如果手術前應用孕激素治療,可使病灶軟化,易于分離粘連,可以縮小病灶及用藥后脫膜反應可顯露小的病灶,增加了手術的活動度,有利于粘連的分解及病灶的切除,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的難度。可選擇手術前用藥3~6個月。
2、手術后的藥物治療
保守性手術及半保守性手術后,為了防止手術后的復發,手術后給予3~6個月藥物治療,可使肉眼看不到或者深部無法切除的病灶得以治療。對于手術后還需生育的患者,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最佳的臨床手段,術后短期內粘連尚未形成,是受孕的最佳時期,因用激素治療后恢復排卵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從而失去了受孕最佳時期,而不主張術后用藥。
(責任編輯:王春蘭 )
文章關鍵詞:
對于很多女性來說,婦科疾病就是健康的最大殺手,有問必答網的專家指出,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但是很多……詳細>>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影響著不少女性的生活,很是煩惱。要了解到這種病的危害才會引起足夠的重視去預防,那么子宮內膜異位有怎樣……詳細>>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婦科病逐年增多。子宮內膜異位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有不少女性患上子宮內膜異位。患上子宮內膜……詳細>>
子宮內膜異位有哪些表現呢?子宮內膜異位癥常表現為痛經、慢性盆腔疼痛和不育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其發病呈上升趨勢。EMS在形……詳細>>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常見的婦女疾病和“現代病”。顧名思義,子宮內膜異位癥就是本來長在子宮腔內的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因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