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乳腺增生在現代醫學的研究上病癥并不明確,而且并發癥也并不明顯,因此,要判斷乳腺增生有一定的難度。專家經過研究發現,乳腺增生的發病原因多于內分泌失調、精神以及環境有關系。而且乳腺增生作為女性的多發疾病,女性要在生活中做好預防及了解乳腺增生的早期癥狀,在出現初期及早治療。
乳腺增生的病因分析
乳腺增生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乳腺組織導管和乳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病變及進行性結締組織的生長。
真正的發病原因還不明確,目前,多認為與內分泌失調及精神、環境因素等有關。
1、內分泌失調。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是乳腺增生發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發育不健全、月經不調、甲狀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礙等。
2、情緒等精神因素的影響。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會造成乳腺增生,而且這些不良因素還會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癥狀。
3、人為因素或不良生活習慣:女性高齡不育、性生活失調、人工流產、夫妻不和、不哺乳等原因,造成乳腺不能有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活動。佩戴過緊的胸罩或穿過緊的內衣等等。
4、飲食結構不合理,如高脂、高能量飲食導致脂肪攝入過多,飲酒和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會誘發乳腺病。此外,現在人們的飲食好了,有高血壓、高血糖病的人也很多,這些也容易使女性出現內分泌失調,導致乳腺增生。
5、長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藥。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雌激素,將導致內分泌平衡失調,現在一些速生食品、人工飼養的水產及家禽使用的飼料中也多含有激素成分,長期食用也會導致乳腺疾病的發生。
女性預防乳腺增生的方法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見的乳房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預防乳腺增生是降低女性發病率的最好方法。下面介紹了八個預防乳腺增生的方法,如果女性朋友們能夠按照這些預防方法做,那么遠離乳腺增生疾病并非難事。
八大預防女性乳腺增生的方法
睡覺規律
規律睡眠不僅有利于平衡內分泌,更給體內各種激素提供了均衡發揮健康功效的良好環境。團結的力量大,各種激素協同合作自然能打敗乳腺增生。
和諧性生活
和諧的性生活首先能調節內分泌,刺激孕激素分泌,增加對乳腺的保護力度和修復力度。當然,性愛也會刺激雌激素分泌,不過在孕激素的監督下,雌激素只能乖乖豐胸,沒有機會使乳腺增生。另外,性高潮刺激還能加速血液循環,避免乳房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增生。當“性”的環境擴大及性刺激的機會增多時,則可促使“動情素”分泌,造成雌激素增多而孕酮相對減少,從而發生乳腺增生。因此,保持夫妻生活和睦、生活規律,能夠消除不利于乳腺健康的因素。
妊娠、哺乳
妊娠、哺乳是打擊乳腺增生的好方法,孕激素分泌充足,能有效保護、修復乳腺;而哺乳能使乳腺充分發育,并在斷奶后良好退化,不易出現增生。適時婚育、哺乳,對乳腺是有利的;相反,30歲以上未婚、未育或哺乳少的女性則易罹患乳腺增生。乳腺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受內分泌環境的影響而呈周期性的變化。
調理月經
臨床發現月經周期紊亂的女性比其他人更易乳腺增生,通過調理內分泌調理月經,是預防乳腺增生的方法之一,同時也可以加強女性乳腺增生病的治療效果。
低脂高纖飲食
遵循“低脂高纖”飲食原則,多吃全麥食品、豆類和蔬菜,增加人體代謝途徑,減少乳腺受到的不良刺激。還有,控制動物蛋白攝入,以免雌激素過多,造成乳腺增生。
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面霜和藥物。
有的婦女為了皮膚美容,長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面霜,使體內雌激素水平相對增高,久之可誘發乳腺增生。
補充維生素、礦物質
人體如果缺乏B族維生素、維生素C或鈣、鎂等礦物質,前列腺素E的合成就會受到影響,乳腺就會在其它激素的過度刺激下出現或加重增生。
保持好心情
沒錯,乳腺增生最怕的就是你心情好!因為心情好了,卵巢的正常排卵就不會被壞情緒阻撓,孕激素分泌就不會減少,乳腺就不會因受到雌激素的單方面刺激而出現增生,已增生的乳腺也會在孕激素的照料下逐漸復原。如果心情不好,情緒不穩定,能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出現孕酮減少,使雌激素增高,導致乳腺增生。
(責任編輯:王春蘭 )
乳房是女性形態美的一部分,讓媽媽們引以為傲。然而乳房也可能會生病,乳腺增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乳腺疾病中,該癥的發病率最高,尤其是對于30-……詳細>>
一旦患乳腺增生癥,除了疼痛、腫塊外,患者在情緒上必有煩躁,易怒,恐懼等,生理上有功能下降,如性欲淡漠,月經紊亂,體力下降,尿頻等,在病理……詳細>>
乳腺增生相信很多的女性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很多的女性因為自己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導致自己的乳房受到了傷害,患上了乳房的一些疾病,這其中就……詳細>>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會受到疾病的威脅,除了婦科疾病之外,乳腺疾病也是很常見的,雖然說乳腺增生不會像乳腺癌那樣的高危難治,但是一旦發病……詳細>>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其發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據調查約有70%~8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