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原發性痛經是指在有排卵周期中伴隨月經而來的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生殖器官沒有明顯的病變,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于初潮后不久的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的年輕婦女。中醫學稱之為“經行腹痛”。
臨床表現
疼痛多在月經來潮后數小時,也可于經前1-1天開始,經期加重。多表現為下腹墜脹痛,或下腹冷痛、絞痛,可放射至腰、肛門、會陰部。疼痛可持續數小時或2—3天,其程度因人而異。重者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甚至暈厥。還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尿頻、頭暈、心慌等癥。若為膜樣痛經,在排出大塊子宮內膜前疼痛加劇,排出后疼痛減輕。
診斷
1。具有典型癥狀。
2。婦科檢查子宮及附件均無異常。
3.B超檢查可排除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
4。應注意和繼發性痛經相鑒別,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盆腔炎、盆腔淤血癥、宮內異物、于宮畸形等,根據婦科及B超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止痛、鎮靜、解痙治療:復方阿司匹林1片,每日3次;消炎痛25、50Ie口服,每日3次;氯滅酸200—400nle,每日3次;安定2.5-5mg每晚,用于精神緊張型;654—2肌注,可緩解子宮痙攣性疼痛;杜冷丁、嗎啡類等用于嚴重痛經,但易成癮,不可久用。
(2)激素治療:小量雌激素用于子宮發育不良者;雌孕激素聯合治療,如口服避孕藥I號、Ⅱ號、18甲等,但可抑制排卵,需選擇應用。
2、中醫藥治療
(1)氣滯血淤: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坐臥不寧,月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后痛減,平時煩躁易怒,胸脅乳房作脹,舌質紫黯或舌邊有淤斑淤點,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淤止痛。
方藥:枳殼、元胡、烏藥、制香附、當歸、川芎、紅花、丹皮、炒五靈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調經姐妹丸。
(2)寒凝血淤:經前經期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痛減,拒按,經量少,色紫黯,有血塊,塊下痛減,畏寒肢冷,舌質紫黯或有淤斑淤點、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方藥: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黃、五靈脂、元胡、制沒藥各10克,當歸、赤芍各15克。
中成藥;痛經丸。
(3)濕熱淤結:經前經期小腹灼痛而脹,拒按,或伴腰骶部脹墜疼痛,或平時小腹脹痛,經來加劇,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平時低熱起伏,帶下量多,黃稠,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祛淤止痛。
方藥:丹皮、黃柏、川芎、桃仁、紅花、制香附、元胡各10克,生地、赤芍、莪術、敗醬草、生苡仁各15克。
中成藥:愈帶丸。
(4)胞宮虛寒:經行小腹冷痛,連及腰骶,喜溫喜按,經量少,質稀,色淡黯,腰膝酸冷,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暖宮,調經止痛。
方藥:吳萸、桂枝、制附片、炒小茴香、川芎、阿膠(烊化)、炙甘草各10克,當歸、赤藥、丹皮、麥冬各15克,艾葉6克。
中成藥:參茸鹿胎丸。
預防與調養
1、平時調暢情志,樂觀豁達,保持心情舒暢。消除經前恐懼心理,學習生理衛生知識,正確對待月經來潮。
2、注重經期、產后攝生保健,經前經期忌生冷,慎起居,勿游泳、涉水,防止寒邪入侵,并保持外陰清潔,勤換紙墊。
3、節制房事,注意避孕,經期嚴禁房事。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痛經(dysmenorrhea),系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詳細>>
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的,月經期間下腹部出現痙攣性疼痛,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和全身無力。尤其是原發性的痛經并不伴有器質性疾病,那什么是原……詳細>>
正讀大學三年級的孫儷,早在中學時期就有痛經癥狀。她聽別人說,結婚后痛經就會消失,所以她一直沒把痛經當回事。可是,上個月因為實在痛的難以忍……詳細>>
痛經是女性最怕遇到的一件事情,那么痛經的分類是什么樣子的呢?痛經的癥狀是什么樣子的呢?痛經的分類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下面讓……詳細>>